藏书架 登录注册
风箫洞的传说 > 风箫洞的传说最新目录

第二十八章 泪(上)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果牧自从和小春风在磨槽沟佩戴大红花以后,心里就一直认为:这大红花是一种珍贵的东西,只有受到尊敬的人才能够佩戴。他用鹅卵石打掉了那支手枪,救了那个和大哥一起的人,那个人不但向他鞠躬,还要让他佩戴大红花。这大红花不光是一种荣耀,还特别好看,就跟山上的红杜鹃和山桃花一样,一看就让人来了精神,就让人格外开心。从此以后,果牧对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花就像大哥和二哥的女人一样好看。大哥和二哥有了女人,他们可以没有花,我没有女人,我不能没有花!这深山老林里花不多,锅圈岩也很少有花,我要在风箫洞门口栽上许多好看的花,让各种各样的花陪伴着我,陪伴着父母,让父母也常常开心。他经常这样想,白天闲下来的时候他在想,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也想,他对花入了迷。

一天晚上,果牧在睡梦中,又看到了那只雪白的狐狸慢慢地向他走过来,依然是走着走着就变成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拉住他的手边玩边说:“哥哥想什么啦?是不是想栽花啊?再等两个月就是春天了,你可以在风箫洞门口栽上各种各样的花,把你的家园装点得像花园一样,这样一来,你的风箫洞就是天下最美丽的家园了。哥哥要记住:南山脚下有山桃花,北山脚下有山李花,小溪沟边有栀子花,大坪山顶有兰花,小槽沟河边有柳树,只要好看,不管是花还是树,过完了年就可以移栽到风箫洞门前。”女子说完,挥手而别,房间内似乎响起一阵隐隐的箫声。

果牧记住了白狐的话,刚刚过完春节,他就每天抽空去挖桃树,李树,栀子,映山红,兰花……

果牧已经完全懂事了,父母也不再管他的事情,任他自由行动。他挖回来的树,父亲就帮助他栽,母亲也常常出来指点一番,发表些个人意见,又帮助他栽兰花、浇水。

果牧在风箫洞门口栽了几棵桃树和几棵映山红,又在小槽沟河边带回来许多柳树枝插在那些花木之间,还在洞壁下面的台阶上栽了几盆兰花,然后就在风箫洞门口的丹霞石板路两旁杂乱无章地栽了许多桃树、李树、栀子、映山红,还有一些叫不出名的山花和他认为好看的灌木。两年之后,花木相继长大,春天一到,各种野花次第开放,那些杂乱无章的花木看上去显得自然而协调,毫无人工着意修饰的感觉。风箫洞门前一片山花浪漫,引来许多蜜蜂,在和煦的阳光下沾花惹草,嗡嗡飞穿。果牧好奇,他在那些花丛中追逐蜜蜂飞行,他发现蜜蜂飞进风箫洞右边不远处的岩缝里,那里面有许多蜜蜂进进出出,他吃力地顺着岩壁爬上去,看见岩缝里有几列蜂巢,他回来拉着父亲去看。邓天举看了,喜出望外,自从搬到风箫洞以后,他就发现锅圈岩地势凸起、向阳通风,是养蜂的好地方,很想养几桶蜜蜂,只是一直都没有找到蜂源。曾经发现过两处蜂巢,都在悬崖峭壁之上,没有办法,只能望而兴叹。他现在看到了希望,他和果牧一起做了几个木箱,然后在岩缝里安上支架,把木箱放在上面,再盖上几张衫皮遮雨,然后在木箱里面放上一些蔗糖,把蜜蜂引到木箱里,待大部分蜜蜂进入木箱以后,再把蜂巢慢慢移进木箱,给蜜蜂搬了家。为了避免山洪爆发时岩上的瀑布冲坏蜂箱,邓天举和果牧又在他们的小木房旁边的大树上简单地做了一排小木屋,再次给蜜蜂搬了家。后来蜜蜂渐渐增多,他们又用同样的方法让蜜蜂分群。两三年之后,他们的蜜蜂已经发展到六七箱,每年收获蜂蜜五六十斤。从此,邓天举父子俩不光种地、饲养鹿羊,还成了养蜂专业户。不过,由于在家的人口减少了,他们耕种的土地也缩减了五亩,磨槽沟的野味馆合并到国营饭店以后,不需要提供鹿羊肉,他们的鹿羊也就逐步减少了,只有蜜蜂在不断地发展,每年都要增加三五几箱。

大山外边,政治运动一个不接一个,从最初的土改开始,到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一直演变到人民公社、大跃进。川黔边陲早已走上了农业合作化道路。可是,邓天举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什么都没参与。

风箫洞地处川黔边界,按地理位置应该属于贵州管辖,但是,三色河那边根本不知道邓天举一家的去向,磨槽沟也无权管辖风箫洞。因此,风箫洞就成了真空地带,无论山外边的世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也波及不到风箫洞。尽管全国各地都早已实现了农业集体化,风箫洞却依然是全国当中极其罕见的“当干户”,邓氏一家仍然过着世外桃源般的个体生活。

袁幺妹一个人在磨槽沟带着三个孩子,她是一名正式的国营企业职工,白天在国营饭店里上班,早晚还要给孩子们做饭,料理家务,忙得不亦乐乎,简直没有时间回风箫洞。邓峥偶尔回磨槽沟一趟也是匆匆忙忙地要回去上班。邓嵘也有了两个孩子,由钱金兰一个人带着,金兰也参加了工作,同样忙得不可开交。因此,邓峥和邓嵘只有逢年过节才回风箫洞去看一次父母,他们也曾经提出让父母搬到磨槽沟居住,可是父母执意不去,说大山里安静,空气好又干净,是休闲养老的好地方,兄弟俩也不好再勉强他们。幸好没有搬出大坪山,使一大家人在后来的三年困难时期躲过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饥荒。

果牧倒是比较清闲,鹿羊减少了几十只,土地也少种了四五亩,十几箱蜜蜂还不够父亲一人管理,除了耕种和收割忙几天以外果牧就空闲了,打猎和采药也只是偶尔为之。所以隔个十天八天的,果牧又要去磨槽沟和春风耍一次。

一九五八年,山外边的变化更大了,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各种轰轰烈烈的生产大运动,磨槽沟一带也不甘落后,在粮食生产和钢铁生产的大跃进中,放出了无数世间罕见的“卫星”。邓天举夫妇已经年老,走不出风箫洞,对山外边发生的大小运动一概不知。只有果牧经常去磨槽沟,可他是聋哑人,他没有任何办法把外边的信息传递给父母。其实,他自己也只是看,他什么都没看懂。从风箫洞到磨槽沟这条路,他不知走了多少遍,从一九四二年到一九五八年,整整走了十六年,至少也走了一千遍上十万里的路程。十六年来,他目睹了这一带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可是现在变了,变得使他什么都看不懂了。

地里的包谷成熟了,田里的水稻成熟了,也没有人去收割,让那大片大片的、黄灿灿的粮食烂在田土里,太可惜了!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不收割,到了冬天这些人吃什么?果牧感到不可思议。

成群结队的男女,到处追打麻雀、老鼠、蚊子、苍蝇,

本章 共3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