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而这800万吨的1/10和2000万吨的1/25就来自贺兰山西侧的吉兰泰盐场。
吉兰泰盐惩贺兰山西侧的察汗布鲁克盐池、雅布赖盐池、和屯盐池等8处盐池一起合称为阿拉善盐场。这些分布在贺兰山下的盐场中,吉兰泰盐场、通湖盐池的盐如雪一般洁白,被称为“白盐”;察汗布鲁克盐池颜色微青,所产的盐为“青盐”;和屯盐池和昭化盐池的盐色青微红,叫“红盐”;梧桐海盐池因为所产的盐颜色发黑而被称为“黑盐”这些色泽不同的盐,构成了中国盐池中独具自己特色的“盐色博物馆”。
贺兰山美酒贺兰山东麓地理条件独特,西有巍呜兰山天然生态屏障,东有滔滔黄河水自流灌溉,积温高,降水少,光照充足,土壤通透、微量元素丰富,独特的风土条件,使贺兰山东麓成为国际和中国国内公认的最适宜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黄金地带”之一。
这里种植的葡萄具有香气发育完全、色素形成良好、含糖量高、含酸量适中、无病虫害、无污染、品质优良的自然优势,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能生产高端葡萄酒的绝佳产区之一,是极具开发潜力的优质、绿色、稀缺资源。各大葡萄酒品牌纷纷“抢滩登陆”,张裕、长城、王朝、威龙等中国国内葡萄洒企业纷至沓来,轩尼诗、保罗力加等国际葡萄酒企业纷纷跟进建基地、建酒厂。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贺兰山岩画被大量发现并公布于世后,在世界外引起强烈反响。1991年和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在亚洲召开的两次年会,都选择在银川举行。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国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将贺兰山岩画列入非正式世界遗产名录。
贺兰山风景贺兰山名称来源于古代的鲜卑贺兰氏人曾居住于此。而鲜卑贺兰氏源于古代部落贺兰部(有说法贺兰部本是古代匈奴部落之一,后与鲜卑联合)。贺兰氏在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之后,融入汉族。
贺兰山这个名称,最早见于记载的是《隋书赵仲卿传》。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赵仲卿为攻打突厥而出贺兰山。
有关贺兰山名称的来历,自古就有“驳马”和“贺赖”之说。“驳马”之说来自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志》:“山多树林,青白望如驳马,北人呼驳为贺兰。”后世相沿其说,还引申出阿拉善山之说。“贺赖”之说,源自《晋书·四夷列传》对匈奴“北狄”的记载:“其入居者有屠各种……贺赖种……凡19种。”
宋代历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疏中说“兰、赖语转耳”。当代山西学者殷宪研究确证,贺赖是破多罗、破多兰简称多兰之名的口语音转,又异译为贺兰等,均为鲜卑族支破多罗部族名和姓氏。据此,不仅矫正了“驳马”之说的讹传,更为贺兰山得名提供了有力的实证。
贺兰山风景贺兰山明长城遗址。明朝时,来自贺兰山西侧、北侧的鞑靼在贺兰山地区开始了和明朝的较量,导致明朝政府在宁夏北部大规模修筑长城,并在宁夏建立了总镇、卫、千户所、屯堡等一套完整而严密的军事防御系统。贺兰山上的明长城见证了鞑靼和明朝军队持续180多年的军事纷争。
中国的各个大山中,没有一座像贺兰山那样几乎一直处于承领战争的状态中。
当中原地区进入信史时期后,贺兰山一带仍然是游牧民族的天堂,那些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族群,在水草丰茂的贺兰山地区,过着属于他们的生活。公元前272年,秦军彻底击溃了雄霸宁夏大地甚至西北大片土地的义渠戎后,一些战败的部落纷纷北逃,贺兰山地区纳入秦帝国版图,但后来,匈奴又趁秦王朝忙于统一六国的战争,乘机占据了河套地区,贺兰山就进入了一个由匈奴人短暂占据的时期,直到秦始皇派遣蒙恬北逐匈奴,收复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和贺兰山一带。秦末,由于中原的内乱,贺兰山地区再一次被匈奴占据。
公元前127年,汉朝着名战将卫青、李息率军北上抗击匈奴,再一次将中原汉族政权的军事力量延伸到贺兰山地区。21年后,汉武帝分全国为13刺史部,下辖郡县,其中在贺兰山东麓设立了属于北地郡管辖的廉县(今宁夏平罗县暖泉农场一带),这是汉族政权在贺兰山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也标志着贺兰山开始走进汉朝政权的统治范围。唐朝时,统治贺兰山一带的少数民族先后是突厥、吐蕃和回纥。公元646年,唐太宗下令军队出击突厥颉利可汗下属的铁勒人薛延陀,占据河西走廊一带的回纥人乘机和唐朝军队联合进攻薛延陀,联军进驻到贺兰山一带,这是继汉朝后,中原政权的武装力量700多年后再次进入到贺兰山。
11世纪初到13世纪前半叶的200多年的时间里,发生在贺兰山的战役基本在西夏人和辽国之间进行。西夏时期,贺兰山就是西夏王朝的一个大兵库。由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其实并不叫“西夏国”,首领李元昊建国以后,他们对外称为大夏国,对内叫“大白高国”。“大”是历代王朝自尊的专称,借以表示国家政权之神圣和至高无上之尊贵;“白高”,是因为党项族最早居住在黄河上游,黄河上游处水色并不黄,自古就有“白河”之称,党项人自古也有尚白的传统,为了表示他们对这个地区的留恋和崇拜,因此用国名来传颂。“大白高国”的意思,就是祖先居住在白河上游地区的民族建立的国家。在西夏国建立前两年的公元1036年,李元昊就拥有50多万兵力,驻守在贺兰山一带的有5万人,将全国十分之一的兵力布置在这里,足见贺兰山的重要。
贺兰山风景西夏后期,贺兰山成了大白高国抵御来自北方蒙古族铁骑的一个屏障,一支支隐藏在贺兰山深处的西夏骑兵,成了保卫帝国首都的精锐力量。公元1205年3月,成吉思汗第一次带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攻破了西夏在贺兰山西边的军事防线,后来,成吉思汗先后5次发动对西夏的战争,其中有4次将攻略目标指向贺兰山,直接攻打驻防贺兰山的西夏军队,贺兰山成了蒙元、西夏两个政权多次交锋的见证。1227年8月,蒙古军队彻底攻占了中兴府,从此,贺兰山进入了元朝的统治范围。
明朝建立后,国土边防线大大收缩,宁夏是明廷的九边重镇,贺兰山成了明朝政府在西北地区和蒙古残余势力中的瓦剌、鞑靼之间的界山。整个明朝,也是瓦剌、鞑靼常常突
本章 共4页 / 第3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