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武陵一词,源于逶迤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境的武陵山脉之名。其地土着人多为苗族、土家族,并与少数汉族错居,古称“武陵蛮”,为反苛政常聚而起事。[1]西汉甫立,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秦置的黔中郡为武陵郡,郡治驻义陵(今怀化市溆浦县)。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郡治被武陵蛮攻占后,朝廷将郡治迁于索县(今常德市鼎城区)。顺帝阳嘉二年,为镇压少数民族的反抗,武陵郡郡治移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武陵郡作为县以上的行政区域名,在此后五百多年中,时因时废。
中文名
武陵郡
外文名
WuLing
别名
义陵郡、建平郡
行政区类别
郡
政府驻地
初治义陵,后移临沅
沿革
陶渊明《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此武陵人当是“武陵郡人”。晋孝武帝《征武陵袭元之》、晋胡济(尚书郎)《荐武陵伍朝疏》、六朝刘潜《为武陵王谢赐弟启》中的“武陵”,也应是指“武陵郡”地区。
“武陵”这一地名,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汉书·地理志》记载:“武陵郡,高帝置,莽曰建平。属荆州。(领)县十三:索(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汉寿县地,故城今鼎城区韩公渡镇城址村)、孱陵(今湖北公安县与湖南安乡、澧县、津市、南县、华容等县地)、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鼎城区大部和桃源县地)、沅陵(今沅陵、泸溪、吉首、麻阳等县地)、镡成(今洪江市、靖州、绥宁、会同、通道、中方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无阳(今芷江、新晃、怀化等县地,错入今贵州省境)、迁陵(今保靖县地,错入今重庆市境)、辰阳(今辰溪、麻阳、花垣、凤凰等县地)、酉阳(今永顺、龙山、古丈等县地,错入今重庆市境)、义陵(今溆浦县地)、佷山(今湖北长阳县地)、零阳(今慈利、石门、临澧、澧县等县地)、充(今永定区、桑植县地)”①。武陵郡又称“义陵郡”。其来历据晋人常林《义陵记》云:“项羽弑义帝于郴,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帝闻而义之,故曰义陵。”郡治义陵县(一说治索县)。建置时间,据《后汉书·郡国志》武陵郡下原注:“秦昭王置,名黔中郡。高帝五年(前202)年更名。”[《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
武陵郡
西汉武陵郡治,历来有二说。一曰治索县,持此说者、如:宋欧阳忞《舆地广记》②、清段长基《历史沿革表》③、同治《武陵县志》。他们持此说,或许是据《汉书·地理志》,武陵郡所领十三县,索县置于诸县之首。按该书惯例,郡治亦多置于辖境各县之首,故以索县为武陵郡治。二曰治义陵。持此说者,如:唐魏王泰《括地志》④、唐颜师古《汉书注》、《嘉庆常德府志·舆图考沿革表》、《湖南省通志·地理志》,新编《常德县志》、《常德市志》。笔者亦同意此说。理由是:西汉武陵郡为汉高帝改原秦黔中郡地所置。据《元和郡县志》云,秦黔中郡治,在今辰州沅陵县西二十里。考古工作者已发现该城遗址⑤。秦黔中郡,本是在秦昭王三十年(前277年)伐楚,取巫郡及江南地为黔中郡⑥。在此之前为楚黔中郡⑦。秦置黔中郡,主要是从军事、政治上加强对巫、黔中及江南地区的控制。把郡治设置在沅陵县,是因沅陵处于沅水中游,上溯可达贵州牂牁,下游可迳入洞庭,沅、澧二水及湘西、北地区都在掌握之中。从经济方面讲,贵州丽水的黄金、湘西的竹木、油茶、苞茅、生漆,尤其是辰溪的丹砂和麻阳?等县丰富的铜、锡、铅等矿产,都是一个国家发展中亟需的重要物资资源。黔中郡设置在此,对经营整个西南具有重要经济和战略意义⑨。汉取黔中郡后设置武陵郡,把郡治设置在离沅陵县不远的溆浦,其用意不言而喻,是对前朝在这里所作的一切,都将取而代之。颜师古注《汉书》,汇集了在他以前的二十多家注释。他学识渊博,又有秘书省藏书可资利用,所注《汉书》,深为学者所重⑩。他在《汉书》注释中说:“旧治义陵,非郡名义陵也。”肯定是有依据的。或许是他对前面所讲的此中奥秘有深刻理解,故而作出“武陵郡旧治义陵”的论断。不过,我又认为索县改汉寿县作荆州刺史治所之前,可能作过一段武陵郡治,时间也许是在义陵县作郡治之后。因为它若未作过郡治,不具备设置较大军事、政治、经济中心的条件,刺史治也不会迁移在那里的。
关于武陵郡设置的时间,《水经注·沅水》记为“汉高祖二年(前205年)”,虽《史记·高祖本纪》所记,“高祖二年,项羽弑义帝于江南,三月为义帝发丧”。与武陵郡改名“义陵郡”,似乎时间较吻合。但从当时楚汉战争形势分析,高祖二年,汉王刘邦的主要力量,是将攻占之地,设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各郡。关之外,置河南郡(治洛阳)、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汉王自己进兵东下,在彭城灵壁东,被项羽打得大败,连父母妻子都作了项羽的俘虏。好不容易陆续收聚士卒,加上诸将所率和关中的兵力,才于荥阳破楚兵于京、素之间11。而对南方或西南地区设郡,此时根本无法顾及。至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在这一年里,项羽自杀于乌江;汉王即皇帝位,都洛阳;封衡山王吴芮为长沙王、越王无诸为闽越王12。此时,在原秦黔中郡故地设置武陵郡,可谓顺理成章,适得其时。
新莽时期曾将武陵郡改为建平郡,临沅县改为监元,孱陵县改为孱陆,仍属荆州治。
东汉监元县复称临沅,孱陆复称孱陵,建平郡复称武陵郡。领十二县:临沅、汉寿[西汉索县,阳嘉三年(公元134年)更名,移荆州刺史治至此]、孱陵、零陵、充、沅陵、辰阳、酉阳、迁陵、镡成、沅南[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分临沅县南境置,即今桃源县地,故城在今桃源县西南70华里]、作唐(分西汉孱陵县置,今安乡县地,故城今安乡县北)13。郡治临沅(即今常德市城区。《水经注·沅水》云:“临沅县,县南临沅水,因以为名”)。此后,临沅一直为历朝郡、州、路、府治。
“武陵”一名的来历,据梁刘昭注《先贤传》曰:“晋太守赵厥问主簿潘京曰:‘贵郡何以名武陵?’京曰:‘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
本章 共3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