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浪心漠客 > 浪心漠客最新目录

古时武陵简介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时移东出,遂得见全,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注:高平为陵,’于是改名焉。”(见《方舆览胜·常德府》)“武陵郡”之名取之于《左传》与《诗经》,始于汉初,后改“义陵郡”’;东汉时复称“武陵郡”。潘京的对话没有说完全。也许是仓促间对话,忘了说出最初取名,经过改名又复名的全过程。故有本末倒置之嫌。

荆州刺史治汉寿,清顾祖禹《读史书舆纪要》载,汉寿,今常德府东四十里有汉寿故城。(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徙治襄阳,旧领郡国七,今领郡七(即: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长沙郡),相当于今湖南、湖北和河南南部及广东、广西、贵州省一部分广大地区。清同治《武陵县志》记载:“汉寿城,县东北六十里,本汉索县城,武陵郡治焉,汉顺帝更名汉寿,移荆州刺史治于此,俗名“崆巄城’,悉为居民田业,遗址尚存”。据《常德文物志》记载:索县汉代城,位于常德市东门外30公里处的断港头乡城址村。城址遗迹至今犹存。城由大、小二城组成,总面积54万平方米,城垣残高3—4米,宽12—18米,有东、南、西、北四门,城四角有高7—10米的了望台,城外四周有宽30米左右的护城河,城内残存汉砖汉瓦,遍地皆是。城外东南方有汉墓群14。唐刘禹锡《汉寿城春望》一诗,即写此处。

三国时的武陵郡,治所仍在临沅(今常德市武陵区和鼎城区的大部),初属蜀,后属吴,吴景帝永安六年(263年,将原汉寿县改名吴寿县,又在西部分零陵、充县地设溇中县、分孱陵县地设南安县、建立天门郡,治所在溇中县今慈利县西和大庸县地)15。此时,荆州治所已由汉寿迁至湖北江陵。武陵郡所辖只有沅水流域的临沅、吴寿(辖今汉寿县西部和鼎城区东部)、龙阳(分东汉汉寿县地,辖今汉寿县东部)、沅南、沅陵、辰阳、黔阳、迁陵、镡城、酉阳、舞阳等县,而不再辖有澧水流域各县。

西晋时期,武陵郡的建置及所辖地区基本上无大变化,东吴时的吴寿县此时已恢复为汉寿县旧名。

南朝刘宋(420—479年)时期,武陵郡所辖地区仍无大变化,只是武陵郡原隶属荆州改为隶属郢州(州治武昌县)(见《宋书·州郡志》);萧齐(479—502年)时期,武陵郡治迁往沅陵,(见《南齐书·州郡志》),萧梁(502—557年)时期,武陵郡治仍迁回临沅,并升武陵郡为武州。(见《隋书·地理志》、《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纪要》)。陈朝(557—589年)时期,析原武陵郡所属中上游地区的沅陵、辰阳、黔阳、迁陵、镡成、酉阳、舞阳设置沅陵郡;而沅水下游地区的临沅、沅南、汉寿、龙阳4县为武陵郡,郡治临沅。其间,陈太建七年(575年),曾将梁在武陵郡地区设置的武州改称沅州,下辖武陵、南义阳、南平、药山等郡。

西汉到陈朝,武陵郡的辖区已大为缩小。此后,隋唐朗州、武陵郡、宋鼎州、元常德路、明清常德府的辖区,基本上都与陈朝武陵郡相同。

溯源

提起“武陵”的来历,对武陵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可能马上会想到约1500年前南北朝梁代着名学者刘昭所注《后汉书》时引录的《先贤传》中的一则故事。这个故事如是说:

晋朝时,蜀人赵厥来荆州赴任武陵郡太守。初来乍到,赵厥突然向时任郡主簿的当地人潘京提出一个颇有些棘手的问题:“贵郡何以名武陵?”潘京虽是武陵郡人,但压根就不知道武陵是什么意思。不过,潘京毕竟是读书人出身,于是急中生智,回答说:“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相接,为所攻破。光武时移东出,遂得见全,共议易号。《传》曰:止戈为武,《诗》注:高平为陵。于是改名焉。”[1]

有学者认为:

潘京的回答引经据典,似有道理。但是,真正了解武陵郡建置沿革的人,就会发现潘京的解释乃无稽之谈。刘昭引用这段故事后就马上指出:“前书本名武陵,不知此对何据而出?”所谓“前书”就是指班固所着《汉书》。刘昭的意思也就是说,早在汉朝初年高祖刘邦时就已经有了武陵郡,你潘京这不是在胡说八道么?查《汉书·地理志》,其中确实有这样的记载:“武陵郡,高帝置,[王]莽曰建平。属荆州。”不过,刘昭虽然能够指出潘京的错误,但也无法给出武陵的正确含义。自此之后而至于今,尽管时间已经过去1500年,由于再无学者对武陵的含义进行其他解释,潘京的荒诞解释倒以讹传讹,几成正解,实在让人无语!显然,武陵的含义问题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千古地名难题。[1]

“武陵”之所以不得其解,是因为解释者历来都把它当成汉语地名,而从来没有想过武陵可能是楚秦时代蛮夷少数民族语言的汉字记音地名。事实上,在楚国时代,今湖南一带属于“南夷”地区;在汉代,今沅澧流域属于“武陵蛮”活动区。汉人进入少数民族活动地区,往往都喜欢采取“从其俗”的方式进行统治。因此,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既有地名,汉人一般也都是采群字记音的方式进行记录。比如,历史文献中同见的汉代武陵郡境内的“五溪蛮”与“武溪蛮”名,为同一名称的不同写法。这意味着,武溪、五溪地名应是当地同一蛮夷语言名称的不同汉字记录。因此,同在该地区的武陵,像武溪一样,应该也是当时蛮夷语地名的汉字记音。[1]

如果“武陵”是当时湖南一带蛮夷语汉字记音的推测不错,那么,要获得武陵的正确含义,只能从当时的蛮夷语言中求索。按汉晋时代的长江,当时有“大江”、“乌江”之名,前者为汉语地名,后者似为汉夷语结合的地名,即其中之“乌”字来自蛮夷语。以此,“乌”的含义当为“大”,而汉晋时代乌、武、五的读音相近,故武、五的含义也很可能是“大”。又比如,众所周知,汉代南方蛮夷把山称为“领”,也就是汉字“岭岭”的字源,而汉晋时代“陵”、“领”二字的读音亦近同,故“陵”的含义可能就是山岭。于是,二者结合起来,武陵名称的含义应该就是大山。今天的武陵山脉,纵贯湘、鄂、渝、黔四省市,也确实是南方雄伟高大的山脉。[1]

又有学者指出:

缘何取名“武陵”,有的学者认为因山而得名,并被当今大多学者认同,其实是站不住脚的

本章 共3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