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依靠道听途说,地理的阻隔又使传闻愈发离奇,而一旦这些谬误进入图谱,又会成为经典的范式,先入为主的形象难以撼动。明代孤本《渔书》中专列了一卷《海兽》,作者认为这些奇形怪状的所谓海兽“斯固生殖之奇,抑亦睹闻之罕,故鹿觡虎状,昔人江赋见称,而狸文牛形,古志博物可考”,看来,他是颇有自信的。考据学者认为,先贤留下的古籍资料可以提供答案,哪知这些经验本身就是可疑的。人们甚至相信,这些怪模怪样的海兽,有着难以捉摸的神秘力量。比如东南沿海流传甚广的和尚鱼,又称作海和尚——一种人头龟身的海怪,只要遇到它,船就会沉没,明代淮阳韦彦质先生乘船从雷州半岛去海南,就遇到了海和尚,结果船上人都惊慌失措,认为灾难降临,“举舟皆泣,谓有鱼腹之忧”,据说后来韦先生的道德力量超群,一船人得以幸免,所谓“妖不胜德”,其事见于明人黄衷的《海语》。海和尚或许是棱皮龟之类的大海龟,十五世纪的明朝人却把它当成妖怪。有太多海兽因相貌怪异而遭遇妖魔化的命运,并附会出海怪的传说。这类目击事件还在继续。清末《点石斋画报》中有一帧《海兽何来》,这是一起目击事件,颇可看做是《尔雅》之中貀兽的翻版,事发地点是浙江海盐,飓风过后,一只怪模怪样的海兽搁浅在沙滩上,据画师的描摹,这头怪兽头部像骆驼,四足皆是鱼鳍状,身后还拖了一条细长的尾巴,口和眼就像朱砂一样红,当地人不知这是何物,拿刀来对着它,它居然像人一样流下了眼泪。人们于心不忍,便将其放生。这头海怪也应是海豹、海象之类。
十七世纪末的家庭教师蒲松龄曾记下莱州鲸鱼搁浅的传闻,那是在康熙年间,莱州海滨有大鱼搁浅,人们挑着担子,争相前去割肉,可怜大鱼死后还遭到屠戮。据蒲松龄所记,“鱼大盈亩,翅尾皆具,独无目珠”,它的眼眶是空的,充满了水,眼珠不知去向,有一个前来割鱼肉的百姓失足掉进大鱼的眼眶中淹死了。大鱼之大,自然不在话下。《庄子》所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鲲也是鲸的一种。大鱼的身躯伟岸,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太平广记》引《玄中记》曰:“东方之大者,东海鱼焉。行海者,一日逢鱼头,七日逢鱼尾。鱼产则百里水为血。”目击者看到大鱼的身躯在视野之内连续不断地行进,七天才得以完全通过。《大智度论》提到了无与伦比的摩伽罗鱼王:“昔有五百估客,入海采宝。值摩伽罗鱼王开口,海水入中,船去驶疾。船师问楼上人:汝见何等?答言:见三日出,白山罗列,水流奔趣,如入大坑。船师言:是摩伽罗鱼王开口,一是实日,两日是鱼眼,白山是鱼齿,水流奔趣是入其口。”摩伽罗鱼王的身形特征给人带来视觉震撼和心理冲击是无与伦比的:双目与日争辉,牙齿罗列如白色山峦,眼睛和牙齿尚且如此雄伟,摩伽罗鱼王的体型就难以估量了。在山东半岛,人们至今还保留着对海中大物的敬畏,在海上行船时见了大鱼,都尊称大鱼为“老人家”,以示恭敬。在渔人们看来,“老人家”是经历了难以计量的岁月,才长成了庞然大物,道家所谓“物老则怪”,老人家具备了灵性,是不可冒犯的。然而,遇到鲸鱼搁浅时,人们却争相前来割肉,为何态度转变如此之快?蒲松龄道出了原委:“海中贬大鱼则去其目”,原来,搁浅的大鱼是在海中犯罪被贬。从敬之若神,到拔刀相向,他们的态度变化也真快。在这里,也能看到世道人心的精微幽隐之处。
《山海经》里有一群来自海外的怪人,在他们身上,残存着海滨渔猎部族的痕迹。最为典型的是丹朱,他是尧帝的长子,因为暴戾恣睢,被尧流放到了南海。在南海,丹朱的身体发生了剧烈的形变,他的嘴上生出了鸟喙,身后生出了一对肉翅——不能飞翔,只能在奔跑时扇风作为助力。后来,丹朱的后人演变为一个族群,名为讙头国,国人也都像丹朱一样,他们是以海上捕鱼为生的族群。像这类奇异的海外怪人,还有很多,比如长臂人和长脚人,也是其中的典型。曹魏时玄菟太守王颀征讨高句丽,到了海滨,是最靠近日出的地方。王颀便问当地老人,海的东面还有什么人?老人答:“尝在海中得一布褐,身如中人,衣两袖长三丈,即此长臂人衣也”,这段掌故见于公元四世纪神秘学家郭璞作注的《山海经》,当时一丈约合今日的两米多,三丈则七米有余,实在是长臂了,这样的长臂可以将手伸到海里捕鱼,毫不费力。同样,郭璞推测,长脚人的双腿也有三丈,长臂人和长脚人相邻,二者经常合作,“长臂人常负长脚人入海中捕鱼”。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还有一个长须国,武则天时,有位书生跟随新罗使船渡海,遇到大风,被风吹到了一个长须国,该国人人都有拖到地面的长须,女人也是这样。阴差阳错,书生成了长须国的驸马,后来才知道,原来这是虾国,书生被虾精魅惑了,那长须,正是虾须。日本北海道的土着被称为虾夷,明刊本《异域图说》中有虾夷国,该国风俗是畜长须,这或许是虾精的一点现实的影子。可见,《山海经》的传统还在发挥着作用,海外的神异族群不断列入了新成员。海外的神异族群多是奇形怪状,暗含着中原文化对海外部族的歧视,将海外部族妖魔化的思维绵延不绝。刊刻于十七世纪晚期的一幅《四海总图》似乎更能说明问题,在这幅彩色地图上,中原是一片广袤的陆地,在其四周,有海水环绕,海中还散落着密密麻麻的岛屿,除了长臂国、长脚国之外,还有一目国、三身国、穿胸国等,一如《山海经》所述。直到晚清,国人对海外来客还是另眼看待。1857年的英国《伦敦新闻画报》中刊载了一幅海怪图,这是大清国百姓眼中的英国海军战士的形象:鸟嘴、蓬头,浑身披满兽毛,手有三指,脚只有一前一后两个尖趾,俨然是外星生命,哪里还有半点英国海军的影子。它的嘴里还喷出大团水柱,这是海的印记。鸦片战争前后,面对海上汹涌而来的侵略者,英国海军的体貌及服饰特征令帝国的民众瞠目结舌,视之如海怪。当时人们认为这种海怪“逢人便食,刀剑不能伤”,在遭到围攻时,又会“化为血水”,令人费解的生命形态。
总而言之,在这个世界上,所谓的海怪,一般就是在人们出海航行过程中遇到的巨大的没有办法理解的巨型生物,当然们不知道这些生物到底是什么的时候,就将他们称为海怪。海怪本身只是一些人们对世界的认知障碍,或者其中还有玄门中人的作用,但是根本上来说,海怪是根
本章 共5页 / 第4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