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锡市的两个野外探险俱乐部,我和他们同行,是为了寻找传说中刻有蝌蚪文的蝌蚪崖。据说那块山崖耸立在浙江省仙居县的淡竹乡,崖壁上布满了人工镌凿的日纹、月纹、虫纹、鱼纹等奇异的图案符号,有人说那就是传说中大禹治水时在南方留下的蝌蚪文石刻。 同行的人里只有一个到过我们将要去的地方,此时他正在眉飞色舞地讲故事:“淡竹乡我去过两次,第二次我请一位当地人带我爬上山,非常险,到了最上边就没路了,除非你用攀岩工具,否则很难爬到山顶上去。据说只有当地采药的人才知道上山的路!”一席话把年轻人的心逼到了亢奋状态,所有人都流露出不达山顶誓不罢休的决心。 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浙江省括苍山脉的一条支脉韦羌山,南朝孙诜着的我国第一部地方志《临海记》中曾写到韦羌山“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二十四史中的《宋书·周郡志》中也写到:“天姥山与括苍山相连,石壁上有刊字蝌蚪形,高不可识。” 那么什么是蝌蚪文呢?临行前我翻阅过一些古文字学资料,发现文字学中单把蝌蚪文拿出来讲的并不多,常见的倒是“鸟虫书”。所谓鸟虫书就是在字的笔画上增添虫、鱼、鸟等动物形象,比如添上触角、鱼头、翅膀、鸟头之类的附件。鸟虫书曾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前中国古文字中的六书(即六种字体)之一,被用来写在传达命令的旗帜上,由于笔画复杂,难于模仿,所以有保密的作用。汉代以后,鸟虫书主要出现在印章中,变成了十足的美术字了。而蝌蚪文由于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因此也是鸟虫书的一种,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蝌蚪文算不算文字还是一个问题。 扑朔迷离 淡竹乡尚仁村的退休小学教师陈瑞珊是一位精干的老者,他不知疲倦地带我们到处走动。 “那就是蝌蚪崖!”他指着远处云雾中的一座山峰说。我们在七八座形状相似的山峰中努力辨认着蝌蚪崖。它的海拔相对不算太高,800米左右,它下面的山坡上长满了亚热带丛林植物,蝌蚪崖其实就是山顶上一块坚硬的没长植物的岩石,它的一面像刀削般垂直陡峭,传说中的蝌蚪文就刻在崖面上。 淡竹乡的人们把蝌蚪崖视作他们的骄傲。那天晚上,我在淡竹乡乡长的《农情日记》中读到:“……本乡地形南高北低,风景优美,是全县林业、旅游重点乡镇,内有千古之谜蝌蚪文、天柱岩……”。 尚仁村75岁的老大爷来找我们聊天了。他是村子里对蝌蚪崖知道得最详尽的人,他说以前离尚仁村不远的下朱村有一个秀才,博学多识,曾请人把蝌蚪崖上的文字拓下来,他一辈子就研究那些拓片,一直到90岁。他只传了一首歌谣给他的后代,他的后代中最后一个人也在30年前死了,他家那座收藏有蝌蚪崖拓片的房子在 “**”破四旧时被烧掉了。 也就是说,当地的蝌蚪文没有了考究的“证据”。 第二天,我们分成两个小队,分别由两名向导带着上山。向导手中拿着大砍刀,我们手中拿着拐杖。幸亏山上全是带叶子的植物,浓密的枝叶底下,空气凉爽而湿润。我们是在无路的情况下上山的,3个小时后,已经接近山顶了。 事实上我们无法到达山顶,山顶就是蝌蚪崖的顶部,而那是需要再绕一座山才能到达的。我们所到的地方,是距离蝌蚪崖最近的一处观察点,就在蝌蚪崖的左下方50米处。 用肉眼观察时,我们只能看到崖面上有一个明显的长方形的框,像是故意凿出来的。我们支起高倍望远镜,20几个人轮流观察。可是什么也没有看见,真的,镜头里灰蒙蒙的,只有一块平展展、光秃秃的大石头。 我们发现观察点附近的岩石很像韦羌河中的石头,它们的表面也是疙疙瘩瘩,有的地方粗糙得像核桃皮,有的地方则规则得像佛陀头上的肉瘤。我们全部拍摄了下来,而心中的疑团则越来越清晰了:这所谓的“蝌蚪崖”可能是一块天然形成的岩壁,由于某种原因具有了规则的球状结构,当地人在它上面人为地凿了一个框,再附会以蝌蚪文的传说…… 蝌蚪崖 但是,如果蝌蚪崖真的是天然形成的话,为什么当地会流传那么多关于蝌蚪文的古老传说?为什么当地人谈到蝌蚪文时都会露出神秘、敬畏的表情? 一年以后,我偶然读了一本书《去楼兰》,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司马炎正在为一批战国时出土的竹简伤神。这批竹简就是‘汲冢家书’,古说它们全都是用蝌蚪字写的,500年后传到司马炎手里。他把那些残简从秘府中拿出来,让尚书郎们‘校缀次第、寻考指归’,然后再用当时的文字转写下来。 张华是司马炎的名臣,对这件考缀蝌蚪文的事极为热心。他和索靖曾一见如故,是最亲密的朋友。而索靖在敦煌,正是因为他懂得鸟兽虫篆之文、蝌蚪字。他在敦煌着书说:黄帝的创字官仓颉曾着书契,字是蝌蚪鸟篆。那种字,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兹生。但因为崇尚简易,后来变成隶书体的时候就有了失损。……“ “汲冢家书”是公元281年(西晋太康二年),河南省汲县一个叫“不准”的人盗掘战国时期卫国襄王室的一座墓地中出土的几十车用竹简写的古书,《穆天子传》就是其中的一部。《穆天子传》是用蝌蚪文写成,这说明蝌蚪文并非只是一种美术字,它曾经是一种同小篆、隶书一样功能的文字,而且它的读写方式蕴含着今人难以释读的曲折和奥妙。 既然蝌蚪文是一种深奥的古老文字,那么淡竹乡的居民们对于蝌蚪文的崇拜就不是无本之木了。文字与文明的承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说中蝌蚪崖上的蝌蚪文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就代表着古老文明在当地的一次驻足,追寻祖先的足迹一直是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所孜孜以求的事情。 寻找答案 于是我想,蝌蚪崖上的痕迹是不是天然生成的?传说中它上面的蝌蚪文与“汲冢家书”上的蝌蚪文又有什么联系? 中国地质科学院陈安泽研究员向我解释了韦羌山上及韦羌河中那些长相奇特的石头的来历。 他说,这些石头是一种典型的酸性火山岩,这类火山岩在浙江省的山区里到处都能见到。这类火山岩的学名叫“石泡流纹岩”,它的石泡构造正是我们见到的蝌蚪崖岩石表面的球状突起。 显然目前蝌蚪崖已被认定是天然形成的了,但我仍然不敢轻易断定当地人在“造假”。因为从村民们眼睛里流露出的感情是真挚的,史书上的记载也是千真万确的,问题在于,这天然形成的蝌蚪崖与蝌蚪文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于是我敲响了《去楼兰》书中叙述蝌蚪文时,多次提及的北京大学学者何振明先生的家门。何先生看了照片后说,这是典型的火山岩,但这个框是人为凿出来的,是“哑示
本章 共5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