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语”。 真相大白 远古时候,人类没有语言,彼此间需要沟通时,就用手势和表情来表达。比如两个部落相遇的时候,如果其中一个部落扔给另一个部落一只果子,就表示友好,如果扔的是一块石头,那就是说,“快走吧,不然就打你们!”这就是哑示语,是用形象和感觉来表达意思的语言。 “蝌蚪崖为什么是哑示语呢?”我问。 “天然形成的岩石上布满了像蝌蚪一样的凸起,这就使古时路过这里或定居在这里的先民们想起了一个他们久久不能释怀的往事,那就是他们的祖先来自黄河流域。也就是说,黄河是他们的妈妈。古人把黄河说成‘河’,把妈妈说成‘妈’。古人表达‘黄河是我们的妈妈’的时候只说‘河妈’两个字就可以了。用黄河流域的语言,也就是现在陕西一带的土话来说‘河妈’的时候,发音变成‘huoma’,而这个发音又敲是陕西土话‘蛤蟆’的发音,而‘蝌蚪’是‘蛤蟆’的子孙,从而喻指为———我们人类是‘河妈’的子孙……我们是‘huo ma’的子孙———我们是‘蝌蚪’。这就是哑示语,古人在蝌蚪形状的岩壁上凿一个框,是为提醒后代记住自己是‘河妈’的子孙,自己的祖先来自黄河流域。” “那么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蝌蚪文吗?”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说是,是因为古书上所提到的蝌蚪文其本身就包含着上述哑示语的成分。蝌蚪文之所以称为蝌蚪文,是因为它的形状像蝌蚪,而古人在造这样的文字的时候,就是为了传达上面所说的哑示语的信息———即我们的祖先是黄河流域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淡竹乡的蝌蚪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蝌蚪文。” “说不是,是因为古书上的蝌蚪文是一种真正的文字,有读音,有意义。这种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竹简上都出现过。” “其实蝌蚪文是去卢文的一种变体,是当时记载以天文学为主的自然科学的一种笔记文字。蝌蚪文或去卢文都源于甲骨文,它们是甲骨文的变体。周文王时候,甲骨文被转换为许多种文字,其中包括去卢文、蝌蚪文,并流传到民间,转换文字的目的就是想使甲骨文中包含的信息更好地保存下去。但是自从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后,蝌蚪文字就被禁止流传了,于是西汉时有大批文书被集中到楼兰一带,那些文书里的主要文字就是去卢文或蝌蚪文。” “被禁止流传的蝌蚪文文书后来陆续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到民间,有的甚至转换成佛教的石窟造像,以哑示语的方式把文书中的信息保存下来,淡竹乡蝌蚪崖上的长方形框也许就是那时候刻上去的,它所表达的信息也就是以哑示语的方式表示我们的祖先来自黄河流域、我们真正的文明历史是从那里开始何振明先生的解释尽管闻所未闻,但是毕竟圆满解决了我对淡竹乡蝌蚪崖的疑惑。首先,蝌蚪崖上的蝌蚪状凸起是天然形成的;第二,蝌蚪崖上的长方形框是古人有意凿上去的,而且他们的用意来自于一个遥远且曲折得无法言说的历史,虽然直到今天,这个历史还只作为“暗流”潜藏在民间,但这个历史是真实的。 这时我想到了金庸小说《侠客行》里关于蝌蚪文的描述。小说中那些识文断字、武艺高强的武林高手们不就是执着于蝌蚪文的“字面” 意思而百思不得其解吗?石破天大字不识,却凭感觉和字形参透了蝌蚪文的秘密。这段公案和我们亲眼所见的“蝌蚪文”有着异曲同工之趣! 岣嵝碑编辑 简介 岣嵝碑 岣嵝碑(ɡǒu lǒu bēi )别名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原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原迹曾消失千年。昆明﹑成都﹑绍兴及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字似缪篆,又似符箓。相传为夏禹所写,实为后世伪托。原迹曾消失千年。2007年7月上旬重新被发现,现已成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相传此碑为颂扬夏禹遗迹,亦被称为“禹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关于岣嵝碑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罗含的《湘中记》、赵晔的《吴越春秋》;其后,郦道元《水经注》、徐灵期《南岳记》、王象之《舆地记胜》均有记述。 奇碑身世 ■ 奇碑身世:从何而来匿于何处 相传大禹治水,曾“功成刻石衡山”,留下《岣嵝碑》的传说。该碑一说在湖南衡山祝融峰也称岣嵝峰,一说是在衡山县的云密峰。唐代散文家韩愈曾为此碑赋诗,并为不知此碑踪迹深表惋惜。然韩愈此诗不见录于其着作。宋朝着名金石家欧阳修和赵明诚,曾遍搜天下着名碑刻汇编成文,文中同样也不见《岣嵝碑》的记载。 宋朝嘉定年间约公元13世纪,此碑突被发现,其字有的笔画头大尾小,于是有人认为是古蝌蚪文;有的字笔画弯曲较多,有人据此断定为虫鸟文;还有断其字为大篆者。但无人破译出来。 明嘉靖年间,文人张素将《岣嵝碑》文拓片带回云南,送给谪戍云南的学者杨慎。经他研究译出了全部碑文。当时的学者沈镒、杨时乔、郎英等都破译了碑文。大意是大禹接受了部落联盟首领舜交给的治水任务,历经艰辛困苦,成功地将大水疏导入海,制服洪水,从此天下“衣制食备,万国其宁”。 此后,《岣嵝碑》名声大振,被摹刻于各地的名川大山中。云南昆明、四川成都、湖南长沙、西安碑林、河南汲县、湖北汉阳等地都有摹刻石碑。 《岣嵝碑》是不是夏禹时的刻石,历代争论不休。明代杨慎、杨时乔,清代李蕃、毛会建等,一面破译,一面摹刻,那是信其有。持不同意见的清代王昶在《金石萃编》中提出:“此碑自南宋始出,故欧阳修、赵明诚皆不录,后来考证家如杨慎…… 诸人深信不疑。余皆斥为伪物,今亦究无确证”。证明此碑为夏禹时的文字,没有证据。人们对杨慎抱有怀疑态度。史家认为杨慎治学之道是:好博务欲胜人,甚至依托杜撰。 从汉字发展过程看,夏代出现此文字是不可能的,伪造的可能性极大。 重新发现 2007年7月上旬,湖南文物专家多次鉴定后初步认定,南岳衡山上发现的重约十余吨的巨石确属失踪千年的禹王碑母本。查找相关资料证实:这块巨石从所处位置、形状、大小及周边的环境与史料吻合,确属失踪千年的禹王碑母本。这块曾为南岳衡山的“镇山之宝”在尘封多年后终得以重见天日。 [2]? 据史料记载,禹王碑是我国最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湖南长沙云麓峰上的禹王碑字体奇古,似蜷身蝌蚪,难以破译,着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钻研3年仅只识得3字。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为一块功德碑,其实此碑是宋代时人们从衡山拓来的复制品。真正的
本章 共5页 / 第3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