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浪沙洲 > 浪沙洲最新目录

第四回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第四回霍寿泉家贫送子读,杨锦云创建同盟会。

池佑骞拜会池列五,哥老会拜神攻綦城。

话说:綦江县蒲河乡有一乡民霍寿泉,生得是体格强壮,性格豪爽,为人又一团谦恭,在江湖上为人处事极讲义气,很是仁德忠厚。祖宗手头接下来只有八斗租的田土和在綦城珠藏街几间破瓦房,其妻何氏为其生了三个儿子,原名叫何守贞。何氏心慈口善,神态安祥,善做小吃,吃斋信佛。连个蚂蚁都生怕踩死,夫妻二人拼死拼活也养不活全家五口人,只好整出一间房来开茶酒馆来谋生活,霍寿泉尽管目不识丁,还是本着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古训,尽管生活艰辛,身上衣着破旧,再加上江湖上闯荡几十年,尝尽人间辛酸,头脑开了窍,损口苦体,一咬牙硬是要从全家人的牙齿缝里攒了点银子,送他的幼儿霍仁帆去私塾读书,只因他幼儿生得眉目清秀,聪明伶俐,百伶百巧,极讨父母喜欢,当然啰!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下子霍寿泉可忙了,农闲时分在麻乡约里抬轿子,在码头帮盐号上货,以资糊口,大儿子担着货担到处串卖,二儿子在茶馆帮母何氏打杂,幺儿霍仁帆满了八岁由霍寿泉引去拜师李桂芳。

那年正是清宣统元年,李桂芳的私馆设在自己家中,但见绿油栏杆,朱红牌额,石青镇地,李桂芳是秀才,家有薄田数亩,以教书为业,收取束修,其为人端正,洽学严谨,秉性忠厚。设馆于老街,虽然朝庭早已废去八股,试帖,改新学,他却大不以为然。不但八股精通,而且诗词歌赋无一不会,一手标准的欧体正楷字,一刀片划下去,如同关公的青龙偃月刀一样锋利无比,每日清晨起床,定要临摹王羲之,欧阳恂之字帖,完了太阳还未出来,又要翻出诗韵来做一首五言八韵诗,时常对学生说:

“吟诗一事,最能陶写性灵!诗韵一通,文章自然练达!”

然而他做诗填词真真甚是苦,或是炼字或是炼句,往往一首诗做到深庚半夜还不得完,诗做不完便不睡觉,一得佳句,便心花怒放,手舞足蹈,他自当童生起,一天到晚,真正是日无睱晷,皓首穷经,一直到如今,人已过四旬,所有做的试帖诗稿,到如今已有半人多高,几十大本,自以为算得上一位大诗家了,这种破纸头,饥不可为食,寒不可为衣,真正穷到极处,他却常常洋洋得意地说:

“胸中万句,等到用的时候,自然是有触斯通!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写的诗文清丽雅正,出色当行。话又说转来,到了他这个年纪,众人早已意懒心灰,打断念头,从其他途径上去发展,或留洋,或经商,他却痴心不改不以为然地说:

“子日: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梁灏八十二岁中壮元,只要你有志气,将总有一朝出头的那一天。”

大家都说他痰迷心窍,走火入魔,写起文章来,无论几千字,一直到底,不兴作一错字,又快又好。但凡遇到古碑帖,佛经上深奥弧僻的字,众人不解,一到他手,荡荡如流水不差,直念到底,众人无不骇然,他的头上依旧金钱鼠尾,青袍布履,须眉浩洁,说话做事不慌不急,但凡他一写字,作文无不聚精会神,纵使电闪雷鸣,波涛澎湃,他也无动于衷。由干整日忙碌,了无情趣,呆头呆脑。

世人都感叹他这个酸子,十年寒窗苦,九载遨游累,背着琴剑书箱赴京应举,十往九空,屡试不弟,落魄飘泊。早年只因他的为人既古板又忠厚,固执拘谨,所以县学大人不大喜欢他,说他文章毫无伦次,文脉糊涂,填词用字过于生僻,引经据典,十分繁邃,他却漫以为佳。话又说转来,那时的穷秀才比狗还多,取了功名候补到胡子白了尚且不得一差一缺的不计其数,不过他也算县里一代文宗。可惜遭逢不偶。潦倒终身。这正是李桂芳吃到了这个苦头的缘故,可他偏偏不醒,依旧痴心妄想做他的美梦,常常叹息时运不济,眼见着杂学庞兴,正学将废,国学没落,倒退了。长吁短叹也无济于世。这种书生气,正是他可爱的地方,也是他不幸的根源。真正是痰迷心窍。那李桂芳端坐于孔子像前,霍寿泉扑通扑通连磕三个头,对幺儿说:

“赶快磕三个头!”

霍仁帆赶紧跪下,望着坐太师椅上的李桂芳连磕三个响头,李桂芳见霍仁帆长得目清眉秀,唇红齿白,十分喜欢,招招手示意过来,摸着他的头说:

“哎!可惜呀!朝庭早已不再科举了,学而无用呀!”

“先生!我是知道的!可是多识几个字,总比我好哇!走到那份田地,执笔的总比我掌犁的强,先生!这是我用竹笼守了一夜,好不容易搞到一条大鲤鱼,送给先生!”

李桂芳见一条二十多斤的大鲤鱼,又有一些碎银子,又见霍寿泉态度真诚,点点头,表示收下弟子,于是在李桂芳私馆发蒙读了一年。

是年除夕,那是一个窗梅表月,檐雪滚风的寒夜,竹爆千门万户,家家贴春胜,处处挂桃符,霍家全家团聚,满满坐了一席,双亲上座,大哥仁廉,二哥仁佶,大嫂吕梅也是娶进屋半年,是大青山的村姑,生的貌若梨花,腰如杨柳,长挑身材,爪子脸儿,稀稀多几点微麻,大手大脚,吃苦耐劳,任劳任怨。霍仁帆也依次收尾而座,旧时风俗,先给长辈磕头,叫辞年,然后边吃边叙家常,桌子上放的无非也是猪头肉,腊香肠,扣肉等,天伦之乐,其乐融融,饭后围炉挤在一块喝茶,吃小吃,霍寿泉说:

“幺儿!读了几本书?”

“爸爸!先生教读了《三字经》,《随身宝》,《新国文》,《大学》,《中庸》,《学而》,《先进》各一本”

霍寿泉听后面带笑容说:

“读书不能死读书,要背得,写得,还要讲得,熟读深思,活学活用,将来才会有出息。”

“爸爸!我也想读书!”

二哥仁佶站了起来说,霍寿泉示意他坐下说:

“二娃!不是当老子的亏负你,你十几岁了,想学也来不及了,苗已长成树了,是郎个样子就是郎个样子,我年事已老,担抬重活干不得了,就是现干这个临时工,今年收入也不好,家里酒茶生意清淡,老大也成了家,明年就分家,家里东西,拿点去,分二斗田去,田也不好,明年改种大白谷,尖刀糯,不要百节旱,鱼鳅旱,白阳粘,争取整他个十斗谷,到时候,我们两爷子都下田,犁深点,老二明年要找点事做,老幺继续读书,我再苦也

本章 共3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