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欧阳平在一天之中作出了两个决定,第一个决定是住进小鬼巷,可以说是首战告捷,他们在小鬼巷177号后院的茅厕里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城墙砖。这进一步证明了他们最初的判断是正确的:案发现场就是第一现场;第二个决定是到刘家集把刘奶奶接回小鬼巷,刘奶奶无形之中成了小鬼巷户籍资料的义务管理员。她老人家在小鬼巷生活的时间最长,从十五岁到七十六岁。她对于小鬼巷的事情,是知之甚多。这个户籍资料的义务管理员的业务水平不会很高,但那些有意无意地留在她记忆里的片断,甚至是残片,说不定就隐藏着和案子有关的蛛丝马迹。至少在目前的情况下,案子还必须依靠这位小鬼巷的活档案。
第二天,也就是一月二日上午八点钟左右,欧阳平和李文化准备开着吉普车前往刘家集。正当两人走出院门的时候,有一个农民模样的中年男人挑着一担子青菜和雪里蕻一脚跨进了177号的院门。
李文化问道:“你找谁?”
挑担子的回答:“我不找谁,我是来送菜的。”
“给谁家送菜?”。
“这不是177号吗?”
“是啊。”
“这就对了。”
这时,张老师走了过来,他正准备去上班:“你找谁?”
”我是刘家集的,我是来送菜的,我晓得了,你们大概是刚搬来的房客吧。”
张老师喊来他爱人,让她去处理菜的问题,然后和欧阳平、李文化一起出了院门。
在前巷口,停着一辆板车,上面堆着不少捆青菜和雪里蕻。这车菜应该是刚才那位农民的。
从东门镇到刘家集有七八里地,抄小路步行要三四十分钟。刘家集在小镇的西南方向,西依老山,南靠清水河,刘家集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
首先,刘家集坐落在一个很偏僻、幽深的山坳里。
其次,这里苍松满山坡,古柏绕房屋,人若不在此坳中,难识庐山真面目。
欧阳平曽经听他爷爷说过,这个刘家集,以前就只是一个山坳,没有人住。明末清初,有一个姓刘的人到此避祸,在此落脚生根。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刘家集。刚解放的时候,大概有二十几户人家,刘奶奶十五岁之前就生活在这里。坳里面原来有一座庙,现在,只剩下一片废墟。
欧阳平他们把车子停在刘家集外面,因为集子里面是狭窄而曲折的羊肠小道,走在乱石铺成的路上,环视四周,树林阴翳;仰望天空,难觅尊容。怪不得姓刘的要选择这么一个地方来避难呢,这里很像一个世外桃源啊!
在后河沿,李文化七拐八绕,然后在一户人家的院门前停了下来。李文化正准备敲门,这时候,突然从十几米远处——一个高大而气派的院门里冲出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女人,她上衣敞开,头发散乱,二目呆滞,举止怪异。嘴里面总是重复着一句话:“我是太后,我是老佛爷。”她的左手的五个指头上都套着用金色锡纸糊成的帽子,头上尖尖的,她还不住的翘起来给大家看,同时,嘴里念念有词,“我是太后——哈——哈……”
刘奶奶家的院门开了,开门的正是刘奶奶。
“刘奶奶,您还认识我吗?”李文化提高了嗓门,同时将嘴巴贴在老人的耳朵跟前。
“你——你是——你不是小李同志吗?”
“刘奶奶,您好啊,您现在的耳朵好多了嘛。”
“我是老佛爷,我是……”
“桃花,你怎么又出来了?老四——老四。”刘奶奶大声喊道。
“来啦,来啦。”
从那个高大而气派的院门里窜出一个光头男人,年近古稀。他气急败坏的冲过来,一把抓住桃花的衣领往家拽。桃花被拖进院门之前还冲着大家竖了一下她的兰花指,同时扔出那句一直不变的话:“我是太后,我是老……”
刘奶奶把李文化和欧阳平让进院子,让进堂屋。
“刘奶奶,这位是我们的欧阳科长。”
欧阳平躬身握住刘奶奶的手:“您好啊,刘奶奶。”
坐下来后,李文化开门见山:“刘奶奶,我们想……”
“咣——当。”原来是一只大黑猫弄出来的动静,它蹲在一个长条几上,一边用爪子抓一个菜篮子一边用鼻子闻着什么,菜篮子被它的爪子挪到了长条几扼边缘,突然失重,翻了,一个瓷盘从里面落下来,掉在地上。
李文化的话茬被一只贪吃的猫给打断了。其实打断李文化话头的不是这只大花猫,而是从外面走近的的这个人。
欧阳平和李文化不约而同地向堂屋外面看去,这个个人已经跨进了堂屋的门坎,他的突然出现惊动了敏感的大花猫,此人就是刚才把桃花拽回家的那个光头的老男人。
“老四,有事啊?”
“没——没啥子事。”
被叫作老四的人,在堂屋里站了一会,也许是觉得有些尴尬,悻悻然转身走了。
刘奶奶解释道:“这是我家堂兄,刚才那个桃花是他女儿。李同志,你们来,一定有事,快说吧,”
“刘奶奶,我们欧阳科长想接您到东门住一阵子,我们那个案子还有不少地方要请教您呢。”
“行啊,等我兄弟回来,咱们就走。”
就这样,刘奶奶又回到了小鬼巷。
欧阳平决定把刘奶奶安置在小鬼巷177号,和他们一起住。正好两间,老人年纪大了,也好有个照顾。实在不行,就把后院的四间房拾出一间修一修。可是,刘奶奶坚持要住到原来的房子里,也就是小鬼巷176号后院最南面的小披子。老人家说:“同志们做的是正事,我老太婆别拌了同志们的后腿。有什么想问的就到我那儿去。好在我还能动,就不麻烦同志们了。”
欧阳平只得将刘奶奶送到他原来住的地方。还不错,那些吃饭的家伙还在,床也在,所缺的是铺盖;房子有点漏,门窗也有点坏了。欧阳平让李文化买一套铺盖,又请房管所的人把房子修葺了一下,自己到前巷口的杂货铺买了一个炉子,并且叫局食堂送来一些煤基。有人也许要问,有这个必要吗?
这里面除了案子的需要之外,还掺进了欧阳平的个人想法:像刘奶奶这样的老人,因为家庭、生活和社会的原因,她们把自己的一生,包括他
本章 共3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