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小村魅影二 > 小村魅影二最新目录

第十三章 夏清泉金口难开 夏太太少言寡语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吃过午饭以后,大家回到村公所,李云帆决定:兵分两路,一路随孟书记去周庄大队的夏家,由李云帆负责,队员有卞一鸣和王萍;另一路到黑扎营,任务是在荣家的外围进行调查走访,既然无名女尸出现在荣子豪的棺材里面,这就说明,这个神秘的女人一定和荣家有着某种联系,既然有联系,那么,黑扎营的人,尤其是荣家周围的邻居一定能提供一点情况。这一路交给陈皓和李子荣,请房书记做向导。

两路人马在村公所前面分手,陈皓和李子荣跟在房会计的后面向西,李云帆他们跟随孟书记沿黑河西岸向南。

让我们先跟着李云帆他们去看看。回头再介绍陈皓这一路的情况。

到周庄大队的路有两条,一条是沿着黑河西岸向南,从鸡头山的北麓,穿过一座银矿,然后向西,再沿着八字山的南麓,进入周庄大队;另一条路在黑扎营的西南面。不过,这条路崎岖不平,不太好走。请大家记住这两条路,前面已经说过,任何一个刑事案件的发生,都和当时人所处的环境有这千丝万缕的关系。

孟书记带着同志们穿过黄桑林,走了约摸两里地,就到了黑河村,黑河村的村口就在黑河边,这里道路崎岖,怪石嶙峋,村口有一大片栗树林。栗树林的旁边有三间石屋,石屋的旁边拴着三头牛,牛正在安静地咀嚼着草料,石屋的前面是打谷的社场,社场东边靠河沿的地方有几堆草。

“李局长,这就是黑河村。”

“这个村子不大吗!”

“这是一个小村子,不到五十户人家。”

“这是社房吧?”

“对。”

“怎么见不到一个人啊!”

“这里前几年是知青点,现在成牛棚了。”

“知青呢?”

“知青都回城去了。”

“黑河大队也有知青啊!”卞一鸣问。

“有,连周庄大队都有。”

“这些知青都是从哪里来的?”

“有上海的,有南京的,还有省城的。”

“都走了吗?”

“还有一些,不过,要不了多长时间,都得走。”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确实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王萍大概是想起了刘局长的遭遇。

“可不是吗?他们毕竟不是咱们这片树林里的鸟啊!今天中午在渡口碰到的蒲着文,公社正准备提拔他到周庄大队去担任大队书记,前一段时间刚派他到省城出席全省知青代表大会。你瞧,说走就走了。不过,说心里话,让他们到农村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确实委屈了他们,男孩子还好说,女孩子可就遭罪了。”

“为什么?”卞一鸣问。

“男知青有一把子力气,除了耕田犁地、扬场、播种,其它农活都能对付,女知青就不一样了,乡下女人能做的农活,他们都做不来。”

“女知青是不是都回城了。”

“黑河大队所有的女知青都走了。自从女知青走了以后,男知青都呆不住了,小蒲的魂也不在黑河寨了。”

“此话怎讲?”

“说来话长,小蒲最早追求的对象是黑河村的女知青陶曼,可陶曼没有搭他的茬;后来,他又和河东村的女知青杨寒柏谈对象,去年秋天,杨寒柏回上海去了,从此以后,小蒲扎根黑河的心就动摇了。”

离开黑河村,大家沿着山脚和黑河之间的狭长山道走了十几分钟,来到了一个山坳。

“孟书记,这是什么地方?好像是一个采石场。”

“卞同志,你说对了一半,这里原来是一座银矿。”

“银矿?怪不得黑河的女人都有银首饰呢?”王萍道。

“这里是山城县最大、最早的银矿,清乾隆时期就有了,这里的村民,大部分人的祖先都是在这座矿上讨生活的,在村公所的西面有一个村庄就叫银匠村,蒲着文就是银匠村的。”

“原来如此,孟书记,这座银矿后来怎么废弃了?”

“一般的银矿只开够开采几十年,这座银矿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穿过银矿,进入一片松树林,出松树林,一条灌溉渠呈现在同志们的眼前。水渠由东而西,将“八字山”切了一个大口子。

“李队长,这就是六九年开挖的那条引水渠。”孟书记道。

这时候,李云帆才有了方向感。

向西行走一里多地,水渠上有一座木桥,木桥上有半人高的护栏。

沿北河岸向西走一里地,有一座排灌站,路在这里分出三条来,中间一条向北,路口有一座土地庙,有一人高,青砖黑瓦,掩映在一片灌木之中。土台上放着一只碗,碗里面有半碗米饭,米饭上面放着两个鸡蛋,碗里面插着三柱香,正冒着三缕青烟,显然是人刚放在那儿的。灌木丛上系着几根红布条。夏家就在这条路的尽头

家在尚夏村,一条石板路弯弯曲曲地延伸到村里,尚夏村坐落在一个山腰上,在石板路的尽头,有一个山坳,山坳两侧,翠竹深深。

山坳里住着几户人家,孟书记在一座门朝南的院落前停住了脚步。

院子里面传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院门有两扇,每扇院门有六七十公分宽,院门上方有一个檐,上面砌着小瓦,院门外有六级石阶。门上有两个铁环。这显然是一个衣食无忧的人家。

孟书记敲响了铁环。

不一会,从院子里面传出一阵轻轻的、从容的脚步声。

先是轻轻的移动门闩的声音,接着,门开了。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妇人,头上戴着一顶紫色毛线织的帽子。耳朵上戴着一对银耳环。

“大姑,您还认识我吗?”

大姑就是夏太太。

大姑一边仔细打量孟书记和李云帆他们,一边将门完全打开:“浩波啊!快请进。”

同志们跟着孟书记走进了院子。大姑插上了院门。

院子里面有一股刺鼻的气味。

“清泉,来人啦!”

“谁来了?”

“是公社的孟书记。”

“我就来。”

大姑把同志们往堂屋引。

同志们路过西屋的时候,看到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者,他右手拿铁

本章 共2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