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三字经心解 > 三字经心解最新目录

第三章 认识我们的世界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件的地方也逐步开展起来。为了增加生产,另一个更为有效的措施,就是通过推行多熟种植来提高复种指数,而这一措施,愈到后来愈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冬麦的推广,最晚在汉代的北方一些地区已出现了两年三熟制。到了宋代,在江南地区稻麦两熟和双季稻也开始推广。明代之后五岭以南地区一年三熟制也多了起来。进入清代,随着人口的急增,间、混、套复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普及,从而使紧张的粮食供应得以有所缓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育种学家布劳格曾具体提出:中国人民创造了世界已知的最惊人的变革之一是“遍及全国的两熟和三熟栽培,它在发展中国家中也居于领先地位”。

最为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在世界农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中我国是少数几个没有出现地力衰竭的国家之一。把用地和养地结合起来,使地力经常保持新壮,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根据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在我国靠施用肥料来维持并增进地力,可能始自商代,但那时可能只是个别现象。到了战国以后才较为普遍,形成“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荀子·富国篇》)的观念。这种观念和西方农业只关心“从土壤中获得最大量的粮食和肉类,以满足其需要,而尽可能不归还从土壤取出的决定其产量的物质”的掠夺式开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注释

哀:悲哀。

惧:恐惧、害怕。

恶:憎恶。

欲:欲望。

具:具有、具备。

人有七种情感:高兴、愤怒、悲哀、恐惧、喜好、讨厌、欲望。

心解

七情

“七情”的说法最早见于儒家典籍《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佛教中也有“七情”的说法,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七情”在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稍有变化,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中医认为,这七种情感应该掌握适当。如果掌握不当,例如大喜大悲、过分惊恐等等,就会使阴阳失调、气血不周,从而这种精神上的错乱会演变到身体上,从而引发各种病症。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生活在世上,人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产生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彼作家者,感乎外物,动之于心,春草生而心悦,夏鸟鸣而情怡。飒然风至,草木变衰,悲从中来。若夫隆冬时节,天降大雪,素裹千山,观之兴起,于是文人饮酒于秀阁之中,唱和于玉树之下。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也。至于世道兴微,波及文客,则更不待言。是以屈原之作《离骚》,魏武之作《嵩里行》,杜甫之作‘三吏三别’,皆时事使然也。目之所视,身之所遇,有所感而发之笔端,遂成佳作。”正是因为这一点,古时的经典创作才能跨越时间的障碍,依然在在现代人心中引起激烈的共鸣。然而当理智和情感出现冲突时,人们往往无所适从。儒家肯定人们会有正常的感情的同时主张用理智来约束情感,正如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说的“情感敦厚深醇,有发抒,有节蓄,喜怒哀乐不失中”。颜回去世,孔子虽然非常难过,但坚决不让其他弟子厚葬颜回。因颜回生前无官职,按礼仪不能用车下葬。孔子严格按礼来办事,甚至说即使是自己儿子也应如此。

儒家经典十分重视文艺作品对人情感与理智的陶冶和调适作用。儒家一方面肯定文艺作品要真实地抒发诗人的内心情感,并且以情感人,使读者受到情感的洗礼,另一方面又反对在作品中过分宣泄情感,要求文人的创作应当“发乎情,止乎礼义”,就是要表现合乎伦理道德的情感,而不是无节制、非理性的情感。北宋著名词人秦观在因新旧党争接连被贬之后曾作一首《踏莎行》来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无奈和悲苦。原文是: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清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这样评价这首词:“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因此,王国维先生就非常赞赏“可堪孤馆闲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而对于“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句则不太喜欢,因其过于“凄厉”而失去了“中和”之美。

用理智来约束情感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通过修养达到平和的状态。平和的人,厚德载物,拥有容人雅量,处事方圆得体,对人宽严得宜。平和的人,冷静待人,理智接事,身处闲处,心在静中。平和的人,表面平淡,实则内聚,心中有磐石般的意志,胸中有经世济邦之策。其心,天青白日,其才,玉韫珠藏。平和的人,执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信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光明磊落,纯心做人。平和的人生,是和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注释

匏:葫芦。

革:皮革。

金:金属。

丝:丝弦。

我国古代人把制造乐器的材料,分为八种,即葫芦、陶土、皮革、木块、石头、金属、丝线与竹子,称为“八音”。

心解

八音

《周礼·春官》中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为八音,这也是最早的乐器分类法之一。匏是指用葫芦制作的吹奏乐器,包括笙、竽等。土是指用陶土制作的吹奏乐器,包括埙等。革是指用皮革制作的打击乐器,包括鼓等。木是指本质的打击乐器,包括柷、敔等。石是指石质的或者玉制的打击乐器,包括编磬、特磬等。金是指用金属(古时多用铜)制作的打击乐器,包括编钟、特钟、铙等。丝是指通过丝弦发生的弹奏乐器,包括古琴、古瑟、琵琶等。竹是指竹制的吹奏乐器,包括箫、笛、管、篪等。

古代乐器主要有埙、缶、筑、排箫、箜篌、筝、古琴、瑟等,乐曲一般缓慢悠扬,主要是为了适合宫廷生活或宗教的需要。到汉朝和唐朝以后,随着对外交流的频繁,西方主要是伊

本章 共9页 / 第7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