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三字经心解 > 三字经心解最新目录

第五章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主要官员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1068年,神宗赵顼即位。神宗在位期间,宋朝初期制订的制度已经暴露出诸多流弊,民生状况开始倒退,而边境上辽和夏又虎视眈眈。神宗任用王安石锐意改革。王安石把发展生产作为当务之急,认为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来发展生产。在王安石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变法派制定了诸如青苗、免役、均输、市场、农田、水利等一系列新法。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从乡村到城市,展开了广泛的社会改革。与此同时,对军事制度也进行了革新,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并改革教育制度。这些措施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要求,具有法家的革新精神,改善了国家财政,但由于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被迫辞职,新法被废。1085年,神宗立赵佣为太子。而神宗颁布的新法虽然曾短暂被其母高太后废止,但不久又陆续恢复,不少甚至沿用到南宋时期。

1101年,宋徽宗即位,他是一位天才艺术家,却也是亡国之君。此时,原本在契丹统治下的女真人的势力逐渐强盛起来。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并派人与宋朝约定共同夹击辽,订立了“海上盟约”。1125年,金军攻下了辽的最后堡垒,辽国灭亡。在与宋联合攻辽的过程中,金军逐渐认识到北宋腐败的实质。不久之后,就对北宋开展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1107年4月,金军俘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1127年,徽宗第九子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即宋高宗,南宋建立。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时期,当权者不思进取,长期执行求和政策,向金朝称臣纳贡,并压制军民抗金斗争。“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就反映的是当时统治者得过且过的情况。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陆秀夫、文天祥等保护皇族后人逃到广东坚持抵抗,直到1279年,南宋政权最终灭亡。

两宋时期,在技术改进与租佃制的推动下,农业生产获得显著发展;手工业分工细密,工艺先进,产品闻名于世;商品经济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镇繁荣,货币流通扩大,诞生了最早的纸币。宋代文化空前进步,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除了拥有可与唐诗比肩的宋词之外,还有与先秦两汉相媲美的新儒学;而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更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至元兴,金绪歇,

有宋世,一同灭,

并中国,兼戎翟。

注释

中国:中原地区。

戎翟:对少数民族的泛称。

元军灭掉了金和宋,统治了中原地区,又吞并了其他的一些少数民族,九十年后,元朝灭亡了。

心解

元朝

这一节介绍的是元朝的历史。元朝从1271年建立,到1368年灭亡,前后共九十七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朝代。这一时期各民族间的经济与文化交流得到更大发展。元朝的地域异常辽阔,这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疆域的雏形。

蒙古族是先秦时东胡的一部分,由鲜卑演化而来,一直生存到现在。汉朝时期,东胡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分为乌桓和鲜卑二族。乌桓在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一族崛起,在西晋时期鲜卑主要分为段部、慕容部、拓拔部、柔然部等。其中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原北方的北魏拓拔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突厥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辽河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北支逃到雅布洛诺夫山脉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蒙古诸部中,东蒙古来自室韦诸部,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嫡系后裔。宋朝时期,在蒙古高原上的突厥系民族的统治逐渐衰落,东边的包括成吉思汗祖先的室韦诸部开始西迁至蒙古高原内部。1204年,蒙古族杰出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部落。铁木真因此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意为“世界的统治者”,在漠北建立政权,国号“大蒙古国”,即大蒙古帝国。建国后,他不断发动征服战争扩张其疆域,1217年灭西辽、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伏尔加河流域。1227年又灭西夏,成吉思汗在远征西夏的途中病逝。

1229年,成吉思汗的三子窝阔台即位,除了继续称雄中亚外,还把矛头对准了金朝。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宋朝的联合攻击下覆灭。次年,窝阔台派兵西征,蒙古的铁骑震惊整个欧洲。1251年,成吉思汗孙子蒙哥即位,他一方面继续西征,一方面对苟且偏安的南宋发动了进攻。1260年,蒙哥的弟弟忽必烈继承汉位,四年后将国迁到大都(今北京),并于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取自《周易》:大哉乾元),是为元世祖。这是蒙古帝国政权由世界性大一统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蒙古政权之前对中原地区推行的是极具游牧性质的掠夺式统治,中原地区仅是其属地的一部分,到忽必烈时才转型为以中原和江南地区为主要占领地的王朝。1279年,元朝消灭了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南北。忽必烈在位期间,任用汉族官僚,注意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重视农业,设置司农司,劝课农桑,还设置河渠司,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将其政权下的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个等级,加上几乎每次的帝位更迭都伴随着的激烈的派系斗争,因此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一直很尖锐。

从元世祖忽必烈到成宗铁木耳是元代统治的初期,这期间,采用汉族法律,初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项制度,呈现出向前发展的态势。从武宗到泰定帝是元代的中期。这时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皇权斗争也日趋激烈,各地起义不断爆发,元代开始走向衰落。其间的“英宗新政”也仅是昙花一现,无法从根本上挽救元代的衰败之势,后来新政失败,英宗也死于非命。从明宗到顺帝是元代的后期,红巾大起义的爆发加速了它的灭亡。1368年,朱元璋率军攻入大都,元顺帝逃走,元朝灭亡。

元朝的经济仍以农业经济为主,生

本章 共15页 / 第13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