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三字经心解 > 三字经心解最新目录

第六章 少壮多努力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精神却是很有启发性的,孔子确实是勤学好问的人。韩愈在《师说》中曾提到“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是春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苌弘是东周的大夫,博学多才,知天文、识气象、精音律、通历法,孔子曾于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国,专门造访苌弘,就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虚心求教。师襄是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老聃,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自古就流传着孔子风餐露宿、不远千里问礼于老子的故事。虽然孔子向老子问礼时的谈话内容没有流传下来,但这两位圣贤先哲的相遇,不仅是孔子虚心求教的明证,更是儒道两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交流的一大盛事。

《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还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非为,就把自己毁了,就是“思而不学”。之前我们所说的方仲永的就是如此。孔子是古时的圣贤,尚且本着“学无止境”的态度活到老学到老,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注释

赵中令:北宋初期的宰相赵普。中令是中央行政中枢中书省长官中书令的简称。

鲁论:《论语》的一个版本,西汉初年由鲁国人所传的《论语》,后世通行的《论语》就是根据这个编定的。

仕:出仕做官,古人把读书做官称为仕途,做了官称为致仕。

北宋时期的赵普已经是中书令了,依然日以继夜地《论语》,没有一点松懈。

心解

学海无涯

这四句说的是当了官的人依然勤奋好学的故事。在这里,我们不妨将当了官的人引申为有所成就的人。因为古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是将读书和做官联系在一起的,读书就是为了“出世”——进入仕途,从而“治国平天下”。现代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人们读书的目的也趋于多元化,因此“有所成就”是更为贴切的说法。

提到《论语》,很多人就会想到“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正是宋代初年的中书令赵普。赵普(922—992年)字则平,幽州蓟县(今天津市蓟县)人,后迁居洛阳,北宋宰相。后周时为赵匡胤幕僚,掌书记,曾参加策划陈桥兵变。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太宗时又两次为相,可谓宋朝的第一文臣。赵普与赵匡胤年轻的时候就是同学兼朋友,他出身比较艰苦,少年时没有好好读过书。以后跟随赵匡胤打天下,宋朝开国后,赵普白天忙于处理国家政务,夜晚则读《鲁论》(《鲁论》是鲁国通行的《论语》二十篇)。据说每当遇到重大问题,赵普总是说:“明天再作决策。”晚上回家以后,他从箱子里面拿出一本书仔细地读,第二天准能够提出一个很高明的见解。时间久了,大家都很奇怪,觉得赵普家里一定藏有什么秘籍宝典。有一次,赵匡胤晚上去他家里商量紧急政务,看到他的书桌上放着一本书,一看原来是《论语》。赵匡胤有些奇怪,就问道:“《论语》是小孩子启蒙的书,你为什么还要读它呢?”赵普回答:“《论语》中有治国的大道理,臣已经用半部《论语》帮陛下打了江山,现在要另外半部来帮助陛下治理天下。”因此,就有了“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

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同样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启发。从前有—个小和尚,他离开家乡到处寻找名师,想得到一些真正的修为。后来,他终于找到了一位高僧,并恳求高僧收他为弟子。高僧见他一片诚心,又天资聪慧,便收下了他。两年后,小和尚自以为学到了很多东西,得到了师父的真传,便不想再继续跟着师父参禅拜佛了,于是就向他的师父辞行,要下山去。高僧明白小和尚的心思,他并没有阻拦小和尚下山,而是让小和尚拿来一个钵子,然后让他往里面装一些石头,装满为止。高僧问小和尚:“钵子装满了吗?”小和尚答:“满了,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高僧便抓了一把芝麻撒进去,然后晃了晃钵子,芝麻一会儿就不见了,接着高僧又抓起一把芝麻撒进去,晃了晃钵子,芝麻又不见了。“钵子现在装满了吗?”高僧再次问小和尚。小和尚惭愧地告诉师父:“看上去满了,可是还能装下很多东西。”这时,高僧又取来一只杯子,让小和尚往钵里倒水。小和尚看钵子满了,就想停止倒水。高僧却说:“不要停,继续倒。”结果钵子倒满了水后,多余的水都溢了出来。高僧这时候才让小和尚停止倒水,然后问他:“满了还装得下别的东西吗?”小和尚终于明白了师父的一片苦心,恳请师父原谅他的无知,并继续努力学习。

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知识的海洋浩瀚如烟,没有人能以有限的生命学完无限的知识。另外,除了书本的知识,实践的知识也需要我们自己来探索、发现。社会实践是一门永远没有完结的课程,下面这个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

这是美国东部一所规模很大的大学毕业考试的最后一天。在一座教学楼前的阶梯上,一群机械系大四学生挤在一起,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他们每个人都很自信。这是最后一次考试,接着就是毕业典礼和找工作了。教授说他们可以带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只要求考试时他们不能交头接耳。他们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考卷发下以后,学生们注意到试卷只有5个讨论题。3个小时过去了,教授开始收卷。学生们脸上都是不可思议的表情。教授手里拿着考卷,面对着全班同学。教授端详着面前的学生们,担忧地问道:“有几个人把5个问题全答完了?”没有人举手。“有几个人答完了4个?”仍旧没有人举手。“3个?”“2个?”学生们在座位上不安起来。“那么1个呢?一定有人做完1个了吧?”全班学生仍保持沉默。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说:“这正是我预期的。我只是要告诉你们,即使你们已经完成了四年工程学教育,也仍旧有许多有关工程的问题你们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

本章 共10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