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的问题,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于是教授带着微笑说下去,“你们要记住,虽然你们是大学毕业生,但是你们的教育才开始。”
既然有这么多书本和实践的知识需要学习,我们还等什么呢?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注释
披:打开,这里指批阅。
蒲编:用蒲草编联而成的书册。
西汉时路温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公孙弘将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们两人都很穷,买不起书,但还不忘勤奋学习。
心解
学习的客观条件
“披蒲编,削竹简”包含着两个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披蒲编”说的是西汉著名法学家路温舒的故事。在汉代以前,只有世家才会有藏书,如果不是自己下功夫抄录,就无书传学。加上那时还没有纸张,书写的材料主要是绢帛、动物的皮、竹简,所以家贫就自然没有书可读了。路温舒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里。由于家境贫寒,他只好去帮别人放羊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尽管如此,他对读书识字却有很大的兴趣。他白天放羊,没有机会学习,到了晚上,他就想尽办法求人教他识几个字。渐渐地,识字多了,读书的劲头也越来越大。他想:要是能有一册书带在身边,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一天,他在池塘边放羊,忽然看见池塘里长着一丛蒲草,又宽又长,不禁眼前一亮:这蒲草多像从前抄书用的竹简呀!他兴高采烈地割了一大捆蒲草,赶着羊群往家走。回到家后,他先将蒲草切得整整齐齐的,然后用线绳穿在一起,再向别人借来几本书,抄写在蒲草书上。从此他也有自己的书了,放羊时就可以随身带着。他的蒲草书读完了一册又一册,学识长进很快。由于读过的书里有不少法律书籍,因此在法学方面有了一定的造诣。在汉宣帝时期,他上疏请求改变重刑罚、重用治狱官吏的政策,主张“尚德缓刑”,“省法制,宽刑罚”。他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法密政苛,重用狱吏。秦朝这一弊政,必须改革。他还反对刑讯逼供,认为刑讯迫使罪犯编造假供,给狱吏枉法定罪开了方便之门。他在奏疏中还提出废除诽谤罪,以便广开言路。路温舒“尚德缓刑”的主张在当时具有非常大的进步意义。
“削竹简”说的是西汉的著名学者公孙弘。历史上的公孙弘与董仲舒齐名,都是汉武帝的丞相,也都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奠基人。公孙弘,字季,齐地薛国(今滕州)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述了他以布衣而封侯,官至丞相,位列三公的经历,在指斥了他曲学阿世、“为人意忌”等缺失的同时,肯定了他官高戒奢,躬行节俭,倡导儒学,有益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功绩;也肯定了他谏止征伐匈奴和罢通西南夷,关心民间疾苦的思想和行为。他出生低微,居然为相,直至今日,人们依然对他推崇备至,尤其是他“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精神。他出身贫贱,二十多岁时曾经当过县监狱的小官,后因过错被免了官。四十多岁的时候,他还在帮人放猪。一天,他看见一大片竹林,就想到自己可以削竹抄书。于是他就四处打听制作竹简的方法。当时,竹简的制作非常复杂。首先是要挑选出平整的竹段,然后去掉外皮,将青竹筒用火烤,让其“发汗”脱水(这个过程就称为“杀青”,可以防止竹简变形、被虫蛀,因此竹简也被称为“汗青”。),再截成宽度和长度相等的竹片。经过一段时间,他终于制成了竹简,将借来的《春秋》抄写在自己的竹简上,利用休息时间来学习。后来他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官至左内史、丞相,被封为平津侯。
这两则故事都说的是古人自己创造条件刻苦学习的事情。在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科学技术极其发达的今天,书本已经是最为平常的学习材料了。从十几年前风靡的学习机,到现在的电子辞典、掌上电脑、点读机,无一不是在为我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客观的条件具备了,这就需要我们有更足的学习劲头,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注释
头悬梁:将头发悬挂在屋梁上。
不教:不靠别人的督促。
晋朝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拴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需要别人督促就能自觉地勤奋苦读。
心解
苦读与乐读
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有两种:一曰“苦”,二曰“乐”。苦读的代表是孙敬和苏秦,也就是《三字经》中“头悬梁,锥刺股”的主角。乐读的倡导者是孔子,即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头悬梁”是汉代孙敬的故事。孙敬,字文宝,信都(今河北冀州)人。他年少好学,而且嗜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磕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打瞌睡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拽一下头发,自己感到疼痛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年复一年的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来向他求学、解疑。
“锥刺股”是战国时期苏秦的故事。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后出游数年,一无所获而归,遭到家人的讥笑。于是他发愤用功读书。有时候,实在困得不行了,就用锥子刺一下自己的大腿,感到疼痛就会醒来继续读书。经过了几年之后,苏秦再次出发。到燕国去见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纵主张,并资助他去游说。六国经过他的劝说而联合起来,有效地制衡秦国,苏秦成为纵约长,披六国相印,给秦国下了纵约书,致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和“苦读”相比,现代人似乎更钟情于“乐读”。实际上这两种方法是互
本章 共10页 / 第3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