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为补充、互为促进的。
爱因斯坦一句很有名的话就是:“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没有什么是可以不劳而获的,没有失败也就不会有成功。姚明到了NBA从一个“菜鸟”成为今天的篮球巨星,是他刻苦训练的结果。因此,可以说“苦”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农夫在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却收获了万颗果实。这个道理简单吗?在实践中,他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兴趣从何而来呢?朱光潜先生在谈及有志于做学问的人时说:“也有些初看很枯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谈读书》)有了滋味也就有了兴趣的萌芽,再“啃”下去,发展到欲罢不能的地步也未可知。可见兴趣并非凭空而来,也是可以培养的。这培养的途径就是“硬啃”,先“苦”上一阵子。
如果说苦读是乐读的基础,只有苦读才能找到自己“乐”的所在,那么乐读就是苦读的超越。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因为有了兴趣,读时精力集中,心无杂念,所以感受深,记忆牢,且联想丰富,“心骛八极,神游刀仞”。既沉醉其中,“苦”也就不能称之为“苦”了,并且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趣味总是慢慢的来,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然而林语堂极不赞成“苦读”,他说:“不睡觉,只有读坏身体,不会读出书的精彩来。”林先生的话并非毫无道理,但他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那就是这位“苦读”的代表苏秦最后并非一无所成,而是“终一酬壮志,功名传千古”了;“苦读”的另一位代表孙敬最终也学有所成。由此可见,“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话还是值得我们牢记的。
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
注释
囊萤:把萤火虫装在纱袋里。
映雪:积雪的反光。
辍:停止。
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当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虽然条件艰苦,却从来没有停止学习。
心解
家贫勤学
这四句说的是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勤奋学习的故事。唐朝李渤在《喜弟数再至为长歌》中有诗说:“次兄一生能苦节,夏聚流萤冬映雪。”这说的就是晋人车胤和孙康的典故。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没有多余的钱来买油灯,晚上就不能读书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车胤终于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一生中做过吴兴太守、辅国将军、户部尚书等官职,被朝廷封为关内侯与临湘侯,屡建功勋,颇极一时之盛。现在湖北省公安县还有车胤“囊萤台”遗址,并在原遗址附近建起了公安县车胤高级中学,以此来激励更多的学子。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窗户被白雪的反光映得亮亮的。他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于是他困意全消,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在雪地上看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终于学有大成。元朝初年,孙氏族人从河南龙门迁到浙江湘湖,以“映雪堂”命名孙氏祠堂,以纪念祖先孙康“映雪读书”的精神。
家境贫寒仍然努力学习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孔子、欧阳修、宋濂、王冕等等。有诗句说:“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没有刻苦的努力,不会有日后的成就,而且越是艰苦的环境对个人意志的考验也更加严峻。因此,他们不仅知识渊博,更是意志坚强、品格高尚的人。现在社会,物质生活非常丰富,父母几乎是把一切都献给了下一代,极力满足他们物质方面的需求。这时,强调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就显得更为必要。让温室中的花朵经受更多暴风雨的洗礼。可是现在有些人只记住了“言传”却忽视了“身教”。自己游山玩水、挥霍浪费、嫖赌逍遥,却要求下一代好好学习、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其效果可想而知。与此不同,曾国藩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曾国藩出身低微,然而他学识渊博、见识阔宏、文武兼备;得到当时朝廷的信赖以及满朝文武官员的钦佩。死后被谥为“文正”、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他的儿子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曾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干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因此他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并告诫他(她)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父亲的声誉。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同时,他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孩子的影响,自己能够以身作则。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他靠自己的行为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
如负薪,如挂角,
本章 共10页 / 第4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