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军委,引咎自责,愿接受任何惩罚处分。陈毅甚感不安,与粟裕挑灯彻夜长谈,并将结果急电密报军委,请求手下留情。密报曰“我党多年来所创造的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迈出”云云,充分显示了一个政治家的眼力和胸怀。这两份电报一前一后到了毛ZD的手里,他并没有责怪粟裕,相反却极尽安慰,指示将第2,7和8纵交与许世友指挥,令陈毅和粟裕速速去鲁西南统一指挥第1,3,4,8和10纵,因为那厢边的战事更为紧张,大事不好。
程志远、陶勇在七月分兵后行军五百里插入鲁南,那里是原来的老区,经过战争的摧残已经变为一片凄凉,再无法支援任何战争行动,遂决定攻打邹县和藤县,那里是国军的辎重中转站,藏有大量的弹药粮食。
经过莱芜、孟良崮之战的国军这时已经没有了骄气,有的只是处处小心谨慎,全军上下再也不敢小看那土里土气从山沟里钻出来的新四军。说来不知是天意还是偶然,那年七八月的山东不是暴雨就是阴天,常年活动在室外的野战军弹药几乎全部受潮。程志远是用大炮大炮不响,用炸药是炸药冒了几丝青烟就算完成了任务。不但没有攻下县城,反而被从西边赶来的五个整编师援兵包围了起来。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向东渡过沂水。但是,那平日看着安静得像个大姑娘的沂水这时突然变脸猛涨,汇集了各路山洪,竟然难以渡过,局面顿时险恶起来。
程志远和陈新面临着重大抉择,若坚守等待洪水退去,外无援兵内无粮草,怎么抵挡得了那五个整编师的进攻?恐怕不出三日既全军覆灭了。若突围逃窜,那五个整编师眼瞅着咬得很紧,复仇意志强悍,大有不灭共军誓不罢休的阵势,如何逃得出去?唯一的一条出路就是向西突围,与陈世榘唐亮兵团会合。但是,那里是国军的重兵所在,怎么走?商议再三,程志远、陈新决定只有声东击西才有出路。遂派出亮子向东佯动渡过沂水,做得像个主力突围的样子,而主力冒险西行。
7月26日,程志远熄灭灯火,扔掉所有辎重,悄悄向西运动。而亮子却大张旗鼓的向东部喊杀而去。国军见状,竟然想也不想,五个整编师全员出动追了前去,国军的包围圈顿时不再,程志远乘机迈开脚步拼命地向西跑了开去。往日的虎狼之师竟然如此狼狈。程志远向西逃跑了整整一天之后,国军才缓过神来,那五个整编师扔下了亮子,掉转头来马不停踢地又赶了上来。
那时的鲁西是黄河短时间内改道后形成的水网地带,出了包围圈的部队面临的是一片汪洋般的沼泽地,七八十里,望也望不到头。扔掉了辎重的程志远是无粮草弹药,赤手空拳,只有跑的份儿。就是那些平日见了共军望风而逃的还乡团这时也冒了出来远远地放冷枪占点儿小便宜,而国军天上的飞机这时着实派上了用场,向着遍布在泥水之中的毫无还手之力的程志远部疯狂地扫射。部队全员只能忍受这种非战斗减员。
继孟良崮大战之后华东野战军的七月分兵,分别进行了南麻,临句,藤县,济宁和邹县等战斗,次次失败,无一成功。粟裕是败了再打,打了再败,合计损失了近五万人马。将所有战果全部卖出。难怪邱清泉认为华东共军已经溃不成军,不堪再战。在这种情况下,粟裕依然得到了军委的信任重用,让他将东线兵团交与许世友带领退往胶东半岛,而他和陈毅率领第6纵队前往西线重整军威。这样,所谓华东野战军就分为两大部分,东线有第2,7,9纵队组成,指挥员为许世友在胶东半岛转战,当华东野战军重会于济南战役时,那许世友已经练就了一套成熟的攻城之术而凶悍无比。而西线兵团是华东野战军的主力,由叶飞、陶勇和陈唐兵团和程志远等将领组成,撤离了山东,向河南一带移动,配合刘邓大军的挺进大别山的战略动作,粟裕在中原导演了一幕又一幕的逐鹿好戏,其规模之大而巧妙,场面之壮观惊险,历史影响之深远,无人可与之比肩。
失败不要紧,最重要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从来没有不打败仗的军队,敢于面对失败才是真英雄。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叫战略转移,当初也是失败了无从所去才被迫长征,这才有了GCD强大的今天。
GCD正是这样不断的从失败走向胜利的……
所以,我们不回避失败……
程志远无暇去想,战争瞬息万变,说不定下一节就是个转折点……
程志远最后的撤离,想一想也有历史的必然。打从国共内战开始起,蒋介石人员,装备和国际背景上显然占据了极有利的地位,他兵力强大,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手里有使用不尽的美元,将华野从苏北一步一步地推向了黄河南岸。而粟裕也是顺水推舟,步步为营,且战且退,每退一步,都让蒋介石付出了极大代价,而且粟裕越退越强大,愈退战绩愈辉煌。最后转战河南,虽然付出了七月分兵的代价,但是,战场却比以前变得更为广阔了。所以,陈粟大军撤离山东配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动作,具有很微妙的战略意义上的不同。那就是,战场已经不在共军的地盘内进行,而是在国军的粮草人口滋生地之一的河南展开。这一招,实在是打在了蒋介石的心窝子上。
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兴衰史,形成了这么一句名言,“得了冀鲁豫的兵,不得天下也不行”。陈毅粟裕的兵团正是一支由冀鲁豫三省子弟组织起来的强大兵团。如何使用这么一支力量,在哪里使用这支力量以及用这支力量所要达到什么样的战略目的,非战略家不能决策,粟裕就是这样一位战略家,是一个十分了解战区基本情况并且精通战术的战略家。之所以对粟裕有这么样的评价,是他在非常关键的时刻又提出了新的战略构思,将国共内战的进程在时间上大大地缩短了下来。离开了山东根据地的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给养得不到保证,说白了,就是缺吃少穿,弹药不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47年11月8日,陈毅与粟裕告别,离开了前线指挥所,前往晋冀鲁豫中央局所在地邯郸要求支援,受到了滕代远的欢迎和支持,解决了部队的粮草问题。
当时的中共为了预防意外,设立了两个中央,一个由毛ZD、周恩来、任弼时组成转战在陕北,另一个由刘少奇、朱德组秘密地驻扎在河北西柏坡以防万一。刘少奇和朱德听说陈毅到达了邯郸,大喜,电约陈毅前往
本章 共4页 / 第2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