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丰碑 > 丰碑最新目录

第十一章 决策前后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一述。见到刘少奇和朱德之后,毛ZD、周恩来又来电约陈毅相会于陕北。陈毅遂兴高采烈地过五台,渡黄河,翻山越岭,终于在1948年1月7日在陕西佳县扬家沟见到了毛ZD、周恩来和任弼时。陈毅在这里用了三天的时间将华东野战军的战况作了汇报。当此时,毛ZD、周恩来、任弼时和陈毅顺势秘密协商华东野战军的作战战略和方向问题。毛ZD提议由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第1,4,6纵队尽快南渡长江,跃进江南,迫使蒋介石分兵追击。这一提议得到了周恩来、任弼时和陈毅的支持,并形成了决议命令电告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粟裕。

粟裕接到了电报,感到十分为难。七月分兵之后的第1,4纵队,部队减员很大,要不是他组织在沙土集打了一个胜仗,士气几乎很难恢复。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央决策是有不同看法的。当年在井冈山出动的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失败使他意识到军委可能高高在上,不太能感受到将士千里行军的艰难。故粟裕使出了缓兵之计,要求军委让第1,4,6纵队撤离中原战场,北渡黄河,在濮阳修整一番。所谓修整,就是在军队自己的后方修养一段时间,充充电,恢复一下体能,补充新兵,统一思想,提高士气。再说,长年征战,部队也需要在自己的根据地喘口气。然后再协商渡江事宜。毛ZD曰然。粟裕遂率包括程志远在内的1,4,6纵队将士北渡黄河在濮阳驻了下来。而华东野战军的第10纵队则护送补充刘邓野战军的新兵前往大别山,陈唐兵团(第3。8纵队)则与陈赓,谢富治兵团汇合攻打洛阳。

对粟裕来说,这是他自参加南昌起义以来少有的一段长时间安静休息。他人虽然休息,但是大脑却没有丝毫的停顿,每天都站在地图前思考万里跃进江南的战略是不是符合国共战场的实际情况。他明白毛ZD的用意是想通过江南跃进调动蒋介石的兵力,减轻中原刘邓的压力。但是,第1,4,6纵队十数万人马携带辎重机关深入江南,进行无后方无依托的长征式的作战,首先,伤员无法安置,如果将伤员弃置,其后果必然引起士气低落。当年寻淮洲、方志敏北上失败被歼,士气低落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其次,区区十万人马能否调动活动在中原立志围歼刘邓大军的国民党主力胡琏的第11师和邱清泉的第5军或者黄百韬的集团军回师江南尚在未定之数。可能,蒋介石只要动用他的江南的非主力地方武装就足以应付了。如果调动不了中原国军主力,那千里跃进江南的战略岂不是毫无意义?

现在,国共双方都把自身的最主要的力量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投入到了河南地区,如果共军也像国军那样组织成强有力的集团军,一口一口的吃掉国军的有生力量,将蒋介石的主要精锐力量消灭于中原地区,江南的国军必然丧失斗志,不但渡江没有太大的阻力,就是拿下全国也会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只要决战于中原的几仗打好了,那么取得全局的胜利就会易如反掌。再者,从地形地貌上来看,中原一马平川,北有黄河屏障共军的河北根据地,南有大别山已经为刘邓所占据,东有沂蒙山区是共军的老区,西部的黄土高原边沿有陈赓谢富治大军活动,陇海线和京汉铁路在郑州交汇。这样的自然环境是一处天然的大军团较量的战场。自从国共内战开打以来,国军是越来越弱,机动力量亦日见不足。而共军则比原来要强大和自信得多。客观地说,国共双方在当时的力量对比上已经是半斤八两,尽管国军可能更硬朗一些。但是,如果组织起几支大兵团机动协同作战,在中原取得成功不是不可能的。

事实上,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虽然在战略上占尽了便宜,但是,在作战能力上,已经今非昔比,就像一个武功高手受到了内伤一样,不要说再出手伤人,就是歇下来喘息,非一段长时间的修整不能恢复元气。由于长途跋涉,无粮草弹药接济,所谓刘邓大军当时已经不再是什么大军,而是一支典型的小米加步枪的游击队。特别是在跃进途中,为了避免被包围全歼的命运,在强渡淮河的时候扔掉了所有辎重和重武器,随身而带的只有简单的枪支弹药,饱受无根据地无依托游击作战之苦,对中原战局已经没有了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被后来的胡琏军团追得团团转,搞得刘邓不断向军委抱怨陈粟配合作战不力。粟裕如果不在中原用几个大的战绩调动国军,刘邓的压力绝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那个所谓的刘邓游击大军究竟还能支持多久?实在是不敢过于乐观。如果粟裕大军跃进江南不能调动蒋介石的主力回转,刘邓必然失去和粟裕的犄角之势,所谓鼎立中原的三足少了一足,国军对付刘邓就更为容易,刘邓的下场不会比当年的李先念好到那里的局面是完全可以遇见的。难道中央军委忘记了李先念只身逃命延安的历史教训?那可是才过了不到两年的事情。

最为关键的是,国共双方的主要精锐力量已经有意或者无意地全部集中在了中原地区,决战的雏形大致已经形成。双方想跑都不可能跑得掉,谁先跑,谁就要丢掉争夺天下的机会,谁就等于放弃竞争比赛的权利。所谓陈粟,刘邓和陈谢三路大军品字形的鼎力中原的战略构想岂不是白干了吗?既然要得到中国这个天下的这只鹿,不在中原追逐,偏偏要“变江南为中原,变中原为华北”般地舍近求远,无疑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

只有在中原决斗才能取得天下,自古如此,将来亦如此。喜欢也好,不喜欢也好,意识到也好,意识不到也好,那是我们中国历史的宿命,谁也改变不了。客观地说,粟裕至少在潜意识中认识到了这个道理,只不过在这条真理的外表包装了一层共产主义革命的华丽外衣。思虑再三,粟裕决定向中央直言陈述。

就在这时,陈毅兴致冲冲地从陕北回到了濮阳,他是快人快语,立即召开了全军干部会议,传达跃进江南的战略决策。没想到,这一场讲话,差点把他的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头衔给丢了。会议间隙,粟裕向陈毅谈了自己的不同想法,并要求中央军委改变跃进江南的决定。陈毅听后大感意外,不由心中一沉。首先,在中共的历史上,一个战区指挥员要求军委改变已经形成了的战略决策,是没有先例的。其次,陈毅在陕北是参与了整个决策过程并且投了赞成票。第三,陈毅在全军干部面前已经信誓旦旦表明了进军江南的决心,如果要把那话再收回来,威信和尊严如何维护?

但是,陈毅和粟裕多年的共事合作,使他相信粟裕确实具有非同一般的见地,他没有公开表态支持,只是

本章 共4页 / 第3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