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架 登录注册
丰碑 > 丰碑最新目录

第十九章 淮海大战——匪谍!又见匪谍!!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1948年11月27日晨6时,廖带领第110师的2个团5500多人,义无反顾的走在突围部队的最前面,然后起义了。

起义之后还不忘给黄维发电,说突围顺利,你们赶紧跟进。黄维就这样被部下反水之后还蒙在鼓里,一直奇怪110师怎么突围的这么顺利。由于邓小平下令廖运周起义一事严格保密3天,所以黄维就一直蒙在鼓里纳闷。当12兵团得知110师起义的消息后,那个受打击严重啊,简直等于兜头一盆凉水,黄维的心情就不知道了。一时间军心动荡,上下互相猜疑,士气大挫。

这事是怎么回事呢?听我慢慢道来。廖运周,说起来也是老资格中共党员,他1927年就参加了共党,后来因为国共之间那点事,很相似的原因就跟着国民党干了,一路干下去事业不错,混到现在这个位置。1946年又跟共党取得联系,于是就为这次起义埋下了根源。

这里我插播一点历史背景。国共历史上有两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其实有很多人加入了共党,但后来蒋介石上台后反共,铁杆共党都跑了或被杀了,很大一部分其实就跟了国民党,因为国民党势力强大,而当时共党看起来没什么前途。这种投机心理人之常情,大都数人活在世上是为了养家活口,升官发财,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为主义奋斗终身的,如果主义让自己钻山沟进密林,朝不保夕,脑袋随时搬家,那很多人是不肯为坚持这个主义而冒险的。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是完完全全忠于自己的信仰,宁肯牺牲也不会动摇。他们自然值得我们这些软弱的人尊敬。再往早一点说,国共其实分的不是那么很清楚,连毛主席当初都在国民党内任过重要职务呢,周恩来更是担任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所以国共之间要不是蒋介石掌权后极端反共,不会变成后来那样不共戴天。在这个背景下,国民党内出现那么多高级“共谍”就容易理解了。国民党即将垮台共党即将上台时,出现那么多起义,投诚也就好理解了。

回到老共党员廖运周光荣起义这件事上来。当老周听说黄维要突围的计划时,就决定要反水了,他偷偷派人告诉了对面,可这个要求让对面6纵司令王近山感觉为难了。这个人说自己是共党,没人知道啊。万一有诈,我们放开包围圈让这么多人进来,突然打起来那可了不得要坏大事。所以王近山就向邓小平汇报了,邓小平是知道这人底细的,但也不敢大意,老廖这么多年连党费都没交过,谁知道可靠不?但机会难得也不能拒绝,于是就安排了一番,同意了老廖的起义要求。共军这边给老廖部队规定好行走路线,两边都插好高粱秆子,规定只能在高粱秆子里面走,要是走出来,不好意思,开火没商量。

那边老廖也积极准备了,于是就有大义凛然要求为12兵团打前阵那虚伪的一幕。可是四个师一起突围,老廖的部队夹在中间要反水不好办啊,于是又建议黄维让自己走在最前面,谁知黄维顺利答应了。

一切都搞定,老廖就在11月27日早晨领着110师2个团(第329、第330团。另一团第328团团长是军长吴绍周的亲戚姜继鑫,反共顽固)沿着解放军摆好了高梁杆的路线顺利通过了中野的防线,投入到组织的怀抱。顺便还最后骗了黄维一次。更绝的是,当天下午110师炮兵营就参加了阻击黄维兵团突围的战斗。上午还是战友,下午打起了“战友”,汗个。

110师刚走出包围圈,共军就把放开的口子堵上了,奉命跟进的其他三个师就倒霉了,毫无防备之下被共军猛烈攻击,死伤无数。突围受挫,只好退回去,共军各纵队向包围圈中的对手发起一轮又一轮的攻击,双堆集又淹没在枪炮声中了。

初战胜利,让中野上下士气大振,刘陈邓也是信心倍增,他们在给毛ZD的电报中说:战斗迟至明日可以解决。

中野高兴地太早了,第12兵团并非浪得虚名。

第12兵团被廖运周这个叛徒搞得心情那是相当沮丧,各部对廖部所属第85军的怨愤、猜疑日趋明显。但来不及咒骂几句,就不得不操起枪炮迎战,因为共军一波一波的攻过来了。

中原野战军在大别山打惯了游击,擅长运动战,对这种平原攻击显然没有经验,几轮猛打猛冲之后,收效甚微,加上没有重武器做火力压制,几轮攻击下来,部队伤亡很大。前一个电报发出的第二天,刘陈邓又一个电报上去了:结束战斗需要10天。这个估计后来证明也太乐观。

黄维兵团被围后,立刻着手修筑工事,这是12兵团的看家本领。短短几天就构筑起环形工事,以坦克、机枪和火焰喷射器组成层层火网,使共军无法分割歼灭。与碾庄开始几天的战斗一样,中野的攻击除了加大伤亡之外,收效甚微。12兵团精良的武器装备这时候开始发挥作用,凶猛的火力压的攻击部队根本抬不起头,大多数战士还没有冲到国军阵地就被射杀,炮弹一轮轮铺下来,成片杀伤着攻击的一方。进攻受挫。

黄维也在寻找突围机会,他指挥部队分别向各个方向攻击突围,但均遭到顽强阻击,未能成功。白天黄维兵团组织战车配合部队逐村进攻,到了夜间就成了共军的天下。善于夜战的共军一次次将白天失去的阵地夺回来。双方就这样翻来覆去的绞杀,一天一夜,几天几夜,战场上尸山血海,如同修罗地狱。

双方血战5天后,黄维兵团被迫与12月1日转入固守。

陈毅打电话问粟裕华野是如何打黄百韬的,粟裕就把战术详细的向陈毅汇报一番。此后,中野上下开始大挖交通壕,双堆集的战斗进入了痛苦而漫长的相持阶段。

黄维为了固守,在阵地的设置上由1个大型的母堡和5个小型的子堡组成的梅花形,或是由1个大型的母堡和3个小型的子堡组成的三角形,再由几个梅花形堡群和三角形堡群相间组成大的梅花形地堡群,互相之间用战壕和地沟沟通联系,配属了密集的火力,形成了极尽严密的火力网。

共军这边在12兵团周围挖了无数战壕。大量战壕挖到了距敌阵只有50米的地方,大大缩短了冲锋的距离,有效削弱了黄维兵团强大的火力。最长的战壕长达20公里。战壕每50米一折,筑成墙垛口式样,减小了敌人的炮火杀伤。由于中野的重武器在挺进大别山时基本丢弃,所以中野想了个土办法,制造了一种令国军唾骂不已的“大杀器”。他们找来汽油桶,加箍之后,装入炸药包引燃

本章 共4页 / 第1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