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御的原因,域名改为dsyq.org/感谢收藏^_^
熊启兵败身亡,项燕含恨自刎于庐江之畔,临死高歌“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万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项燕临终之前的慷慨悲歌,想不到一语成谶。
项燕有三个儿子,长子项渠,次子项梁,三子项伯。大哥项渠早逝,项渠与妻子杨凤伉俪情深。看到山河破碎的楚国,项渠以身殉国含恨自刎于镇江之畔,项渠临死前对两个爱子高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项渠在悔恨和仇恨中死去,他的妻子杨凤早已为他留下两个儿子项羽和项庄,项羽善武,项庄善舞。项羽天生重瞳,古载虞舜也是重瞳,司马迁根据重瞳基因推测项国是有虞部落的封地。
为了继承先考项燕的遗志,在秦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之后,项伯和韩国公子姬良预谋行刺秦政。
7、公元前218年,在秦政第三次东临碣石寻求续命仙丹的时候,姬良和力士顶伯埋伏于博浪沙(今河南新乡)。秦政为人比较谨慎多疑,姬良和项伯已经做好了狙击秦政的准备,但最终击中的是伪装的车驾。秦始皇大怒,下令在全国范围内缉捕刺客项伯和姬良。姬良为了避仇,改姓为张,后羿部落的范睢当初为了避仇也易名为张禄。这场行刺活动使张良和项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后来的楚汉争霸时期,项伯投靠了项羽阵营,张良投靠了刘邦阵营,谁能想象得到,当年的这对难兄难弟,后来居然要拔剑相向?
三弟项伯的刺秦计划虽然失败了,二哥项梁的刺秦计划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8、公元前210年,始皇秦政去世,中车府令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今河北刑台),矫诏将长子秦扶苏、大将蒙恬赐死,二世秦胡亥受赵高、李斯拥立继位为帝。秦政晚年,被征发去筑长城、守岭南、修阿房宫、建始皇陵和别的劳役合起来差不多有二三百万人,耗费了不知多少人力财力,繁重的徭役和苛捐杂税逼得百姓怨声载道,社会动—荡不安。
9、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起义。陈胜、吴广自幼受到南楚水乡文化的熏陶,隐忍而温顺,他们无法接受西秦大漠的野蛮侵略,于是打着替楚将项燕报仇雪恨的名义扩张楚国领土,建立了张楚证权,定都陈县(今河南周口淮阳。淮阳陈氏是虞舜的后代,出现了秦末张楚陈胜证权、三国陈宫吕布证权、五朝南陈陈霸先证权、五代前蜀陈敬瑄证权、宋朝越南陈日照证权、元末大汉陈友谅证权、明末新周陈圆圆证权以及民国陈-独秀证权)。陈县是楚国故都,白起灭楚以后,楚襄王熊横将都城从郢都迁到陈县,姬延降秦以后,熊横的儿子楚烈王熊完又将都城从陈县迁到寿春。秦胡亥本来命令镇守岭南的大将赵佗带兵回中原平叛,但被赵佗拒绝并趁机在广州自立为王,将其控制的两广地区及现在的越南北部称为“南越国”,此证权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代,汉武帝刘彻打败赵佗并在广东广西交界设立了广安府,两广在汉朝又叫交州。张楚证权揭竿而起后对秦胡亥展开猛攻,反贼周文的起义军兵临城下,已经攻到戏水了(今西安临潼),万般无奈之下的秦胡亥只好起用少将章邯取代赵佗,率领骊山刑徒去镇压张楚的乱臣贼党,想不到章邯受任于危难之际,却能所向披靡。张楚起义以后,秦朝政局动荡不安,六国贵族纷纷复辟,燕丹侄子燕刚、赵迁侄子赵歇、魏假胞弟魏咎、田建侄子田儋、韩非侄子韩成、熊负刍侄子熊心纷纷在旧国建立军阀割据,其中楚国熊心的实力最为强大。
10、公元前208年,张楚被秦军打败,张楚帝陈胜被车夫庄贾所杀,张楚证权灭亡。陈胜的部下秦嘉打着替项燕报仇的名义,发动景楚起义,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秦嘉自立为大司马,拥立楚国王室后裔景驹为楚王,建立景楚证权。楚王景驹、将领秦嘉驻军彭城东面,想要攻打彭城南面会稽郡(今浙江绍兴)的项梁,夺取项梁的领土。楚国贵族项梁借口景驹、秦嘉在张楚尸骨未寒之时另起炉灶背叛陈胜,实属大逆不道,派大将英布打败秦嘉,并将景驹、秦嘉杀死,景楚证权灭亡。
为了替先父项燕报仇,项梁收编景楚残部,发动西楚起义,将领土扩大到江浙一带。项梁听从谋士范增的建议,拥立楚国王室后裔熊心为楚王,带领大军渡过乌江,向西秦扩张楚国领土,项梁定都盱眙(今江苏淮安),建立西楚证权。秦朝泗水亭长(今江苏徐州沛县)刘邦率百余名随从来到盱眙拜见项梁,投靠西楚证权。项梁给刘邦增拨了士兵五千名,伍长级的军官十名。刘邦回去后,领兵进攻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攻陷该城,建立刘楚证权,与西楚互为照应。韩国王室张良来到旴眙投靠西楚证权,项梁派张良寻找到韩国王室后裔韩成,拥立他为韩王。张良和韩成率一千余人向西收复韩国以前的失地,夺得阳翟数城(今河南许昌),建立张韩证权,与西楚互为照应。
项梁发动西楚起义的这一年(公元前208年),秦政51岁(已死2年),李斯76岁(今年死),王翦96岁(已死6年),赵高62岁(明年死);刘邦48岁,张良42岁,项梁39岁,章邯30岁,项羽24岁(项羽和刘邦都属龙,刘邦大项羽两轮),熊心20岁,秦胡亥22岁;吕雉33岁,虞姬18岁。
秦政统一六国以后,改良地主分封制佃农郡县制,西楚证权建立以后,西楚国尉项梁沿用了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时期,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初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县制的核心在于中央设皇帝(掌管三公六部九卿,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六部指礼、吏、兵、刑、工、户六部尚书,九卿指九位重要大臣。皇帝居住在乾清宫,一般在这里批阅奏折和召见群臣)、皇后(掌管三宫六院九嫔,三宫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皇后居住的坤宁宫和太子居住的东宫,六院指两位皇贵妃加上贤良淑德四妃居住的六座宫殿,九嫔指九位受宠妃嫔。皇后居住在坤宁宫,一般在这里办公侍寝和召见群妃)、丞相(居住在丞相府,掌管全国行政)、太尉(居住在太尉府,掌管全国军事)、御史大夫(居住在御史府,掌管全国监察),地方设类似的郡县机关单位。比如郡里设郡太守(掌管全郡事务)、郡太尉(掌管军事)、郡御史(掌管监察)。郡下设县,县级编制如下:县内设县令或县长(掌管全县事务,万户以上的大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县长)、县尉(协助掌管军事)、县丞(协助掌管司法
本章 共8页 / 第3页 ,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